广东大宝山矿区堆积土水土流失的坡度效应研究

来源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2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doct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野外原位小区模拟径流冲刷试验,对广东大宝山矿区堆积土水土流失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5°、15°、25°时平均径流量分别为5.06、5.68、6.52L/min,20min内径流总量分别为101.19、113.53、130.37 L,平均径流量、累积径流量随坡度增加而增加.2)5°、15°、25°产流时间分别为47.8,16,6.7s,退水时间分别为113、69.6、59.8s,产流时间和退水时间表现出相同规律,即在相同条件下坡度越大,产流时间、退水时间越短.3)5°、15°、25°平均含沙量分别为24.67、175.82、156.79 g/L,平均含沙量最高的为15°,其次为25°,5°时最小.5°、15°、25°坡面平均产沙率分别为0.12、0.89、0.99 kg/min,随着坡度增加,平均产沙率增加.4)在冲刷的20min里,5°、15°、25°的产沙总量分别为2.48、17.71、19.91 kg,坡度越大,在相同冲刷时间里的产沙量越大.
其他文献
全国水土保持区划协作平台是面向国家级和流域级大中尺度水土保持区划工作的综合系统集成平台。它为水土保持区划工作提供信息快速收集、基础数据共享、实时分析决策、作业协同联动、成果安全管理等多种功能。该平台的建立提高了区划工作效率,对推动中国水土保持数字化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全国水土保持区划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本文通过分析水土保持规划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流程,阐述了GIS技术在水土保持规划工作中的信息化推动作用并创新水土保持规划技术手段,提出了“国家、流域、省、市、县”五级联动、协同作业的规划平台的构建思路。文章从平台建设目标、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系统构架等方面介绍了协同规划平台的设计思路、建设内容及相关技术,最后分析了利用平台协同规划的方法,以期为相关行业的GIS应用提供参考。
本研究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不同土壤容重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一方面为更好地正确认识不同土壤容重条件下的土壤侵蚀规律,准确预测不同土壤容重条件下的土壤侵蚀状况,以及选择恰当的水土保持措施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进一步揭示了不同土壤容重条件下土壤侵蚀动力过程机制,扩展了土壤侵蚀研究领域,对推动土壤侵蚀研究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生产建设项目产生的弃土堆放引起人为水土流失已成为中国水土流失的重要形式之一.本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综合试验基地扩建工程弃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东北黑土区生产建设项目弃土坡面产流的特征.试验设置为降雨强度和堆存时间两个因素,每种因素均设置5个水平,降雨强度分别为0.64 mm/min,0.82 mm/min,1.05mm/min,1.24 mm/min和1.52mm/min;堆存时间设定为0个月,
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借助TM影像为主要信息源,辅以DEM、植被分布图、土地利用、土壤图、降水量等多源数据,对丹江口库区土壤侵蚀时空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7年间,丹江口库区土壤侵蚀状况逐步好转,具体表现在微度、轻度土壤侵蚀面积呈持续增加,中度以上土壤侵蚀面积呈减小的趋势。土壤侵蚀等级年变化率的排序为:剧烈侵蚀>极强度侵蚀>中度侵蚀>轻度侵蚀>微度侵蚀>强度侵蚀。总体而言,各个
水土保持后评价通过分析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实际水土流失情况,验证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评价水土保持效益和影响,为水土保持工程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针对水土保持工程特点,介绍了水土保持后评价的原则、作用、内容和方法,并运用水土流失影响指数的方法以黄河防洪工程为实例进行了评价.分析表明,黄河下游三年防洪工程水土流失影响指数分别为0.2988、0.2744、0.2282,水土保持效益
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平台,以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和DEM为底图,根据湿地景观现状调查结果,运用景观安全格局途径,将格局的现状进行量化判读并结合工程影响进行趋势预测,得出研究区域湿地景观格局特征,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受损湿地生态恢复方案,以期为今后受损湿地生态恢复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经过多年的发展,恢复生态学理论体系基本完善,研究的基本内容——生态恢复的概念、内涵、研究的范围和目标、方法、操作程序已基本明确。恢复生态学理论的逐步成熟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近自然生态景观恢复等水土保持新理念、新思路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本文基于恢复生态学理论,对生产建设项目生态恢复的工作程序、目标、工作内容及技术方法进行了探讨。
本文针对淮河流域平原河道治理工程的特点,结合平原河道治理区的自然地理特性,在分析建设期间可能产生水土流失因素的基础上,对水土保持方案中的水土保持评价思路进行了探讨。
本文通过对锡林浩特市正蓝旗桑根达来镇境内浑善达克沙地边缘沙区的土工布沙障风速进行野外观测,利用surfer8.0软件做出土工布沙障体系内外的风速流场图,通过风速变化并结合粗糙度(Z0)对复式土工布沙障的防风效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当旷野风速大于起沙风速时,复式带状土工布沙障体系内外风速变化较明显,2m高风速呈现出在防沙体系的带前增强,带内平缓,带后减弱的趋势,而0.5m高度的风速在防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