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格特质对个体的社会适应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是解释应激身心反应个体差异的重要基础。以往受消极心理学的影响,大量的研究关注了功能不良人格特质的应激身心反应特点及其致病机理,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人格研究逐渐转向关注良性功能人格特质,并揭示了良性功能人格特质的适应性意义及对身心健康的促进效应,但目前还缺乏研究探讨良性功能人格特质对个体社会适应与身心健康保护作用的神经生理机制。本研究在以往研究基础上,以大五人格理论为基础,根据人格特质的良性功能及对身心健康的意义,提出积极人格特质这一概念,将积极人格特质理解为更具适应性和健康保护功能的人格特征,并将大五人格模型中的高外倾性、低神经质、高开放性、高尽责性、高宜人性界定为积极人格特质。基于Mc Ewen应激非稳态与非稳态负荷理论,Porges多迷走神经理论和Thayer and Lane脑-脊髓交感神经系统整合模型,本研究采用模拟面试任务作为社会应激任务,以焦虑、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作为心理生理指标,较为系统地探讨了积极人格特质个体在社会应激中的心理生理反应特点,应激后的心理生理反应恢复性,以及整个应激过程中的自主神经调节特点。研究结果显示,高外倾性、低神经质、高开放性,积极人格特质特点的个体在社会应激条件下,具有相对较少的应激生理反应性,应激后有相对较快的生理反应恢复性,其自主神经调节机制表现为在应激中有相对较少的迷走神经撤出反应性和应激后相对较快的迷走神经撤出反应恢复性。高尽责性个体在社会应激中主要表现出有相对较少的心率反应性和相对较快的心率反应恢复性。高宜人性个体在社会应激中没有表现出典型的应激心理生理反应模式。这些结果共同表明了,积极人格特质个体(高外倾性、低神经质、高开放性),在社会应激中具有灵活的生理变化模式和良好的自主神经调节力,这可能是积极人格特质个体(高外倾性、低神经质、高开放性)应激健康保护作用的重要内部神经生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