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SPOT/VEGETATION数据估算中国西部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来源 :2004环境遥感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dhq0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1km分辨率逐旬SPOT/VEGETATION遥感数据,全球1.50*1.50格网化逐日气象数据以及碳通量估算模型C-FIX,估算了2002年中国西部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结果表明:2002年我国西部地区植被年NPP总量约为0.96PgC(1Pg=1015g).西部地区年NPP空间分布基本格局是东南和西北两区域高,然后以东南西北方向为轴心逐渐向内陆中心迅速递减,该分布格局与各区域的水热条件差异和植被类型的地带性分异规律紧密相关.西部地区陆地生态系统NPP具有显著的季相变化规律,这与温度、降水的季节变化以及人为生产活动安排有很高的相关性.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的生产力水平差异大且空间分布十分不均衡,是我国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区域.
其他文献
依地表断层特性可以将断层划分为两个主要的变形区段,由南向北依次为草屯段与石冈段,分别沿着石冈断层,车龙埔断层与大尖山断层活动.石冈段沿着石冈断层活动,并于上盘形成大区域的地表褶皱(如东势背斜),以及小规模的逆断层、平移断层与张裂构造.
大港埔圆环位高雄市主要道路干线中山路与中正路之交汇点,为市区交通与商业活动最繁忙位址之一,设计施工者鉴于在如此大型站体、维持地面上庞大交通流量、周围高楼之载重平衡及有限工期等重重限制下进行大规模站体深开挖工作,评估后,应用薄壳应力之原理设计连续壁作为圆形挡土壁,开挖时使挡土壁产生自体围束力量免除传统内支撑系统或背拉系统打设支撑所耗工料与时间、及其风险,并因无等待支撑架设与空间阻碍,在载运及开挖机具
本文借由软弱粘土层深开挖工程案例,探讨开挖静置期间粘土潜变引致之壁体变位依时行为.本工程案例之研究结果显示,静置5至6天后壁体最大变位之增量已达最终稳定值之70﹪至80﹪,超过10天后即趋近稳定值,约为最大立即变位量之10﹪至20﹪.最大变位之增量速率随开挖深度增加而增加,但最大变位之增量比于第二阶开挖后则随开挖深度增加而递减.值得注意的是,除第一阶开挖以外,最大之变位增量大多发生于开挖面下方约4
多模态微波遥感器是我国第一台实验性的微波遥感系统,其中的辐射模态由5频率(6.6,13.9,19.35,23.8,37GHz)9通道(23.8GHz为V极化,其余均为双极化)组成,对应的地面像元尺寸从6.6GHz的32km到37GHz的6km.本文以新疆塔中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被动微波遥感中裸露地表的辐射特性,基于裸露地表的辐射模型AIEM模型和地表的实测属性数据来模拟该地区的地表发射率及其辐
本文引入辅助数据可以提高遥感图像的分类精度.基于知识的专家分类系统是引入辅助数据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在知识的获取上存在一定的困难.采用空间数据挖掘方法中的决策树算法从遥感图像及其辅助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即知识来进行分类,有效提高了分类的智能化水平和精度.
遥感卫星的数据获取技术与不断扩大的应用需求共同推动着遥感应用处理的发展.随着资源、环境遥感卫星系列的形成和地球系统探测计划的逐步实施,将进一步促进遥感应用处理的"统计计算模式"的发展,引领遥感应处理的生物物理参数反演的"自然模式"新方向.在统计计算模式选择精确分类器方面的研究中,人们的研究精力集中在决策树和神经网络分类器上,直到普通贝叶斯分类器的出现,才认识到贝叶斯网络在知识表达和推理方面所具有的
本文通过对CBERS-102卫星数据的辐射特性、清晰度、信噪比等参数和地质应用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图像的清晰度得到有效的改善,对一些岩石类型、土壤的含水性和浅层地下水深浅程度以及浅水区的地形地貌特征显示出较大的色彩差异,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采用多时相TM或ETM+卫星数据,结合野外调查和必要的辅助资料,在监督分类的基础上,根据植被分布的水平和垂直规律,该地区植被专家的知识以及地形数据等建立了该地区植被分布知识库,同时利用多源信息、地物空间相关知识等建立专家知识决策库,用来辅助提取岷山地区的土地覆盖信息,进而生成各县的土地利用图,为该地区的大熊猫生态环境评价和森林景观保护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国家明确规定对土法炼焦进行取缔,然而,土法炼焦并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形势相当严峻,提高监测的技术水平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以土焦生产大省山西省东南部为试验区,以1999年和2004年Landsat5数据为背景资料,采用TM751和TM721波段融合技术,对土法炼焦进行了信息提取和挖掘.结果表明,TM七通道是土焦的敏感通道,五通道次之,在七通道上,土焦点呈现出明显地"峰"值特征,温度达到一定
本文通过对多时相航空、航天遥感数据的处理,进行巢湖沿岸地层分布与构造特征的地学分析,收集巢湖1957-2003年气象、水文资料,并结合环湖野外地质、地貌及水位调查,从自然与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巢湖湖岸崩塌的成因:①多组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构造宏观上控制着巢湖崩塌岸分布,地层岩性微观上影响崩塌程度;②降水、风速和风向等气象因素影响水位变化,进而形成湖岸崩塌的时段性;③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特别是对巢湖大闸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