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带动下城市群的城市形态演变--基于京津冀的研究

来源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z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群协同发展长期以来是全球城市规划领域共同关注的话题。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轨道交通对带动区域发展的作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成为促进城市形态转变的重要因素。
其他文献
空间交通优势是指某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所反映的支持其经济社会活动的水平与状态。空间交通优势指数是为评价一个区域交通条件优劣程度及通达性水平而设计的综合性集成指标。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出口贸易战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出口贸易战略的成功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贸易顺差和大量的外汇储备。但伴随着2007 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我国人口红利的减弱性转折和中西部地区的就业条件改善,我国东部地区的出口贸易业受到了巨大冲击。
本文以东北地区34 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构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的指标体系,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的主要影响因素,揭示二者耦合度的时空演变规律。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两国三地区的均衡模型,以此分析中国沿海、沿边等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对国内经济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
在当今产业技术革命的浪潮下,传统产业集群对创新环境的适应力日益减弱,正向创新集群延伸。在创新集群中,企业、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和中介服务等主体承担着不同的职责,企业是创新集群发展的核心,政府为创新集群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高校和研究机构为集群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与咨询,中介服务为其他主体提供资金、信息等支持。
非正规就业已经成为吸纳我国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而市场化进程会影响非正规就业的规模。本文采用2002-2009 年间省级面板数据和市场化进程指数,应用空间计量的方法,考察了政府与市场关系、非国有经济、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市场中介和法律制度这五个衡量市场化进程的构成因素对推动非正规就业规模的作用。
本文基于2000-2013 年我国省域经济数据,运用GIS 地统工具,通过全局MoranI 指数和局域集聚图的空间自相关分析,反映我国人口迁移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而采用相应空间计量模型,重点从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视角,剖析地方收入水平和公共财政支出对人口迁移的作用机制。
本文在一个NEG 模型框架下推理了公共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区域差距收敛的影响机制,然后利用中国255 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数据估计了增长和β条件收敛模型。
优质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城乡共享与一体化整合是时代发展大趋势所在,也是我国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内在要求。从兼顾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和效率的原则出发,本文研究了稀缺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空间一体化配置问题。
通过对天津与环渤海区域,上海与长三角区域的城市合作历程、合作特征、合作领域、合作机制等的比较分析和系统探讨,总结归纳出京、沪与周边腹地开展区域合作的先进经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