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一种钻蛀性害虫,为害水稻后造成枯鞘、枯心、虫伤株、枯孕穗和白穗等症状,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在中国所有水稻种植区均有分布。近年来,随着中国农业结构调整和稻区耕作制度、水稻品种的频繁演变,二化螟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改善,对水稻为害日益严重,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水稻害虫之一。二化螟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防治。长期使用杀虫双、杀虫单等常规药剂防治二化螟使其对这些杀虫剂的抗药性上升,防治效果下降,因此急需筛选新的低毒、高效杀虫剂替代常规药剂,而室内毒力测定是筛选的基础。由于二化螟具有钻蛀习性,且钻入水稻茎秆后防治十分困难,因此其最佳防治时期为卵孵化高峰期,所以本文采用茭白浸渍法测定了7类杀虫剂对江西上饶和修水、湖南长沙、江苏阜宁等地二化螟初孵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不同杀虫剂对二化螟的毒力存在显著差异。以江西上饶为例,7类15种杀虫剂对二化螟初孵若虫的毒力按大小排列依次为甲氨基阿维菌素>丁烯氟虫腈>辛硫磷>毒死蜱>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三唑磷>噻虫嗪>氟铃脲>丙溴磷>氯噻林>醚菊酯>唏啶虫胺>杀虫单;若以杀虫单为标准药剂,其毒力倍数依次为45 025、1 004、484、421、377、225、74、53、37、37、15、5、2、1。同时比较了4个地区二化螟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发现不同地区二化螟对辛硫磷、多杀菌素和噻虫嗪的敏感性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对甲氨基阿维菌素、丁烯氟虫腈、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三唑磷、氟铃脲等杀虫剂的敏感性差异显著,最高相差5倍,最低相差1.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