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杂交后代的微卫星遗传分析

来源 :第十二届全国水产青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lei27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微卫星对广州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杂交后代进行扩增,推测F1有效亲本数目,分析F1F2的遗传多样性及F2的遗传分离情况.筛选6个位点GM012、GM024、UNH860、GM258、UNH906、GM526(8个尼罗罗非鱼♀和9个萨罗罗非鱼♂特异等位基因),根据F1扩增结果,推测有效亲本最少为一雌一雄;F2中尼罗的特异等位基因比例(48.1%)大于萨罗(44.6%),而原始母本基因型(24.1%)大于原始父本(15.1%);15个位点扩增发现平均遗传杂合度分别为0.829和0.706,表现较高杂合性,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34和0.510,属高度多态,但F2略低.结果表明F2基体保持F1的遗传多样性,但存在遗传分离,其性状可能多偏向于尼罗.与河北群体比较,表明保持两地各批F1群体单独养殖,然后进行两地各批群体间的交流,有利于群体的选育.
其他文献
微小RNA (microRNA)介导的抗病毒反应是植物具有的一种古老的内源抗逆机制.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方法系统发现和鉴定了番木瓜microRNAs,发现PRSV侵染番木瓜后诱发大量特异表达的miRNAs.
微藻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生产药品、食品、精细化学品和新型燃料的来源。单种的分离和培养是微藻产品开发、规模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础。微藻在培养过程中易受其他生物污染,且无法进行低温保存,使得微藻的分离培养面临困难。
甘蔗是一种重要的糖料和能源作物.蔗糖是甘蔗体内光合产物运输和积累的主要形式,而蔗糖转运蛋白介导蔗糖的运输、积累过程中的跨膜转运.本文采用RACE技术从甘蔗体内克隆出一新型蔗糖转运蛋白基因命名为ShSUT4(GenBank登录号为GQ485583.1),预测其编码501个氨基酸,存在GPH(蔗糖/H+共转运体)超家族保守结构域,具有12跨膜结构.
微藻通常在逆境条件下积累油脂,特别是氮元素缺乏的条件下。而目前我们对这种现象的分子机制还知之甚少。在本实验中,N元素缺乏培养微茫藻6天后,藻细胞可积累大量三酰甘油(TAG)。
把高产、优质香蕉新品种"红研一号"与国内主栽、近年推广的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参试品种的三年平均果实质量表现为"红研一号"=23.52kg>"巴西蕉"(CK)=23.06 kg>"威廉斯8818"(CK) =22.99kg>"章州1号"(CK) =22.79kg,但均没有达显著性水准(p<0.05).同时,试验还对其它主要性状进行了检测,这些研究对香蕉新品种"红研一号"的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本文研究基于热区农业种质资源分层次开发理论,以海南某公司利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独有的海南野生稻种质资源科研成果为依托,构建从培育、种植,到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实践过程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影响我国热区种质资源开发和构建野生稻种质资源产业链的诸多因素。
于2008、2009和2011年8月,以已建立的蛤仔橙色家系为材料,按壳长生长10%上选,进行连续三个世代的个体选择研究,估计其现实遗传力、选择反应和遗传改进量.结果表明:幼虫期,1、2、3代橙色上选系的生长性状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11±0.02、0.18±0.05、0.27±0.04,选择反应分别为:0.19±0.02、0.32±0.08、0.48±0.07.稚贝期,1、2、3代生长性状的现实
当一个QTL检测出后,就需要确定QTL置信区间以指导进一步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进而揭示数量性状变异的分子本质.目前QTL置信区间的计算主要有三种方法:bootstrap抽样、1或1.5-LOD值法和公式法.Bootstrap最常用,但该方法需要较长的计算时间;LOD值法虽然快速,但准确性较差;公式法计算快捷,但仅适用于近交群体,无法应用于远交群体.本文提出了基于一种新的快速计算QTL置信区间的方法,
应用DNA条形码通用引物扩增了6种中国近海的经济帘蛤目(Veneroida)贝类共计22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Cytochrome Coxidase I,COI)基因片段,与Genbank收录的11种54条帘蛤目贝类同源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帘蛤目贝类COI基因存在插入缺失现象,一共存在102个插入缺失位点,其中杂色蛤仔(Ruditapes variegata)、裂纹哥特蛤(Kate
本文研究了低温(15℃)、高温(33℃)和常温(25℃)条件下海洋红藻龙须菜(racilaria lemaneiformis)的生长、细胞超微结构、抗氧化酶、过氧化产物、光合色素、渗透调节物质及植物激素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温、低温培养均明显抑制了龙须菜的生长.温度胁迫下藻体细胞壁和色素体结构均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其胞内红藻淀粉颗粒比常温增加.处理组SOD、POD活性和MDA含量变化显著.低温胁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