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在贵州黔南少数民族地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同时对其延误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09月至2019年07月在我科收治的5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且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其中14例行支架取栓治疗,17例行动脉溶栓治疗,使用球囊扩张技术参与其中6例,其中支架取栓5例,动脉溶栓1例,单独药物治疗27例,对比血管内治疗与单独药物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下降程度,评估3个月时改RANKIN量表(mRS)评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共纳入患者58例,其中31例进行了血管内治疗,包括14例支架取栓治疗,17例行动脉溶栓治疗,27例行单纯内科药物治疗,术前NIHSS评分为(22.6±7.1)分,术后7 d NIHSS评分为(9.8±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单纯药物治疗组用药前NIHSS评分为(11.8±3.7)分,治疗7d时NIHSS评分为(8.6±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TICI分级(脑梗死溶栓分级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CI) 2b级及3级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技术成功标准,血管内治疗组血管完全再通[2b~3级]28例,部分再通(TICI 2a级)2例,未成功再通(TICI0~1级)1例。术后3个月功能预后良好(mRS评分为0~2分):血管内治疗组26例(占83.87%),单纯药物治疗组16例(占59.2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可明显增加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运重建率,降低患者的致残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