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癌胚抗原的动态变化与肺部腺癌预后的研究

来源 :第13届全国肺癌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hve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血清癌胚抗原(CEA)在肺部腺癌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46例肺部腺癌患者治疗进程中出现血清CEA的动态变化。对Ⅰ期-ⅢA期及ⅢB-Ⅳ期患者的起始血清CEA水平、最低血清水平、开始增高时间、变化幅度、性别及年龄进行比较。对是否手术及上述指标进行单因素预后分析,对单因素预后分析有意义的指标纳入COX比例风险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起始、最低血清CEA在Ⅰ期-ⅢA期组中显著低于ⅢB-Ⅳ组。ⅢB-Ⅳ组开始增高的时间显著少于Ⅰ期-ⅢA组。单因素分析提示:血清CEA起始水平、最低水平、开始增高时间、是否手术与肺部腺癌患者的预后有关。多因素预后分析提示治疗后最低血清CEA水平、开始增高时间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肺部腺癌治疗过程中最低血清CEA水平、开始升高时间是CEA动态变化中最重要的预后因素。
其他文献
会议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Kindlin-1和Kindlin-2在临床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Westernblotting、RT-PCR检测临床不同组织学类型肺癌组织标本中Kindlin-1和Kindlin-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及差异;应用Western blotting、RT-PCR检测检测肺癌细胞株中Kindlin-1和Kindlin-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
会议
目的:探讨青年(≤40岁)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疗效,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手术治疗48例40岁以下青年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17例;年龄(32±6)岁。29例术前明确为NSCLC,12例术前高度怀疑为肺癌,7例误诊为肺良性疾病;手术根治性切除37例,姑息性切除9例,手术探查2例。结果:
研究背景:Ⅱ期-N1非小细胞肺癌中,不同淋巴结转移情况,包括:不同淋巴结站(10/11组与12-14组),转移淋巴结占所有清扫淋巴结的比例(LNR),转移淋巴结的个数,对于患者预后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探索T.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2009年206例Ⅱ期(T1a-T2bN1M0) NSCLC的数据,使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OS与DFS,多因素回归分析了解不同淋巴结转移情况对患者预后
目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结晶型二氧化硅规定为人类第一类致癌物质,是因吸入肺部后导致肺纤维化而诱发癌症.但是,这种自然产出的二氧化硅颗粒物吸入肺部后导致肺损伤甚至是肺癌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模拟宣威地区女性人群暴露二氧化硅颗粒物的自然情况,进行长时间-低浓度经气管滴注工业合成的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物的大鼠诱癌试验,以期能探索自然产出的二氧化硅颗粒物可能的致癌机制.方法:(1)选取宣威肺癌高发区开采和使用
目的:探讨Erlotinib获得性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HCC827-TR的相关耐药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肺腺癌细胞株HCC827并采用Erlotinib诱变和药物筛选建立Erlotinib获得性耐药细胞株HCC827-TR,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HCC827-P和HCC827-TR细胞对Erlotinib的敏感性,抽取基因组DNA筛选两株细胞间的差异基因,抽提基因组DNA、RNA,对表
目的:研究聚集相关蛋白基因及不同浓度的转化生长因子β1对肺癌相关生物材料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胸腔引流管分离表皮葡萄球菌临床株,进行细菌DNA提取,通过PCR技术检测相关聚集蛋白(Aap)基因,建立稳定的相关聚集蛋白基因阴性和阳性分离株;体外培养人肺腺癌A549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相关免疫因子的水平;医用硅橡胶与46株表皮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在培养基中培养30
目的:设计特异序列,应用siRNA沉默肝癌衍生生长因子(HDGF),检测A549等NSCLC细胞在生长、侵袭迁移等肿瘤分子生物学特性上的变化,揭示HDGF分子作用机制。检测HDGF等在手术切除NSCLC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判定其在NSCLC术后分子分期、预后判定、指导是否选择术后化放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siRNA沉默、cDNA基因芯片、细胞培养、转染、Northern blot、Western
目的:研究燃煤中自然产出的二氧化硅与云南省宣威地区非吸烟女性肺癌的关系及可能的致癌机制.方法:以质量浓度和表面积浓度为衡量标准,台盼蓝抗法检测不同浓度刺激48h后支气管上皮细胞成活率变化,透射电镜观察100μg/mL二氧化硅颗粒物刺激支气管上皮细胞24h后,二氧化硅颗粒物在支气管上皮细胞内的亚细胞分布。根据细胞成活率试验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00μg/mL的二氧化硅颗粒物刺激支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