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密度分区的多层次动态研究--以深圳市原特区为例

来源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xiao880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及扩张速度逐渐加快,城市边界外拓,土地开发范围以及开发强度均有所增大,部分城市已经进入存量规划阶段.另外,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控新增建设用地,有效管控新城新区和开发区无序扩张.深圳市作为国土资源极其有限的特区城市,可建设用地资源的不断减少,轨道交通建设的持续推进.当前的城市建设面临着开发强度节节攀升的压力,对市内地区展开密度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深圳市集约式开发建设的前提条件.本次研究通过行政区—街道—500米地理单元格三个层级,对深圳市原特区内的密度分布,从容积率、建筑密度、道路交通、地铁线路及站点周围的土地利用情况几个方面展开研究.最终得出深圳市原特区内各类用地在1999年至2014年期间的演变情况,以及道路交通设施和地铁站点对各类用地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其他文献
TOD是一种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开发模式,强调紧凑、混合用地布局和公共空间.本文基于TOD模式的设计理念,利用POI设施数据对武汉市轨道交通站点类型进行识别,并分析不同类型轨道交通站点的形成机制,为轨道交通站点用地功能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借鉴斯图加特、香港等城市环境气候图的构建方法和经验,基于北京城市气候条件,研究构建符合北京城市发展特点的城市环境气候图要素库.基于现状用地、建筑矢量数据和多年气象观测数据进行多维演算,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计算、输出和叠加分析,形成北京城市气候环境分析图,并在此基础上突破GIS静态叠加分析的局限性,引入气象加密观测分析、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等技术方法,综合提出北京城市气候规划建议图.依托北京城市环境气候图
人工智能是时代最重要的通用技术.它正在改变着城市组织结构,改变着规划师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行业格局,并影响着规划决策.如何在城市规划背景下认识人工智能,运用好人工智能,将规划经验和人工智能学习充分结合,是本文的关注点.以往的文章多集中在人工智辅助城市规划的单向度思考,并未深入考虑二者的互动补充.本文客观分析了现阶段城市规划的瓶颈,以及人工智能的优点及局限性.通过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人工智
小学的均衡性及步行可达性一直是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2018)也提出了小学应处于居住区十分钟生活圈内,并一如既往地提出设施规模与居住区人口规模的对应.然而,当前的小学设施可达性研究多基于车行道中心线网分析,少关注到步行交通层面的可达性;均衡性分析多采用缓冲区分析或泰森多边形,与实际上下学路径、距离相差较大,且过于宏观笼统,不利于精细化设计和管理.本文通过建立步行交通
哈尔滨都市圈为最早编制都市圈总体规划的大城市区域之一,经过多年发展,现已接近规划期末.本文运用经典引力模型依据城市经济联系单向性理论进行模型修正,计算城市经济联系度;并通过各城市间不同交通方式的客运班次数据,测度不同交通方式下的联系度,构建不同交通方式联系度的加权算法,进行哈尔滨都市圈内各城市的交通联系度分析.最后,以经济、交通联系度特征情况,综合得出哈尔滨都市圈现状中心极化的发展状态,处于都市圈
利用2018年11月中山中心城区手机信令数据,筛选识别休息日商业综合体客流量数据和消费者OD数据.运用SPSS聚类分析、GIS空间可视化工具分析商业综合体活力时变模式和服务半径,提出反映商业综合体空间竞争关系的模型,运用UCINET和NetDraw网络分析工具探讨综合体的空间竞争关系.研究表明:中山中心城区不同商业综合体活力差异显著,但规模并不构成活力的决定性因素,一些中小型商业综合体活力已接近大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本文旨在利用开放数据这一新的技术方法,并结合现场调查、GIS空间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非正式学习空间在特定城市片区内的现状分布规律及原因.并选取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辖区范围为具体研究案例,对这一高校云集的片区中各类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空间分布特征、使用状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展开探讨,并试图为这一类城市片区的公共环境的提升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研究
中国已进入"绿色发展、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工业高度依赖资源及土地粗放利用的传统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资源型小城市工业与用地的"新旧动能"转换势在必行.分析发现资源型小城市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工业独大、空间粗放及韧性不足等问题,结合新时代发展要求,认为新旧动能转换倒逼其传统落后产业转型升级、城市高质发展促使其低效产业空间高效利用,而工业用地利用效能评估与空间更新是产城融合的关键重点.基于已有
街区空间品质影响着人的行为习惯、公共健康水平和城市文化的塑造,为了探寻空间操作对空间品质的影响,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升城市环境空间品质,本文以天津市五大道及周边街区为例,研究密度、通达度等空间参数对街区环境空间品质的影响.首先对天津市五大道及其周边地区划定研究范围并划分为15个研究样本,通过构建空间品质评价体系,基于主观感受,得到街区的各项评价指标及总指标的结果;利用ArcGIS、Depthmap等空
近年来,基于"大数据"的研究与应用成为规划领域的热门话题.基于文献分析,梳理了当前规划领域内大数据方法的应用预期、认知共识、技术框架以及规划研究与实践中的具体技术操作,从理论研究与项目实践两方面,总结了各自领域内的具体应用与技术操作进展,提出大数据方法的应用存在理论上的适用性与规范性不足、实践中的严谨性与协调性有待整合的挑战;同时从理论解释框架的完善与规划实践中的数据定制服务、实施评估、动态监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