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VC的基因病理病因

来源 :2016中国心电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h_r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Fontaine首先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疾病进行了描述,18年后才被认识到是一种特殊的心肌病.ARVC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典型特点是右室正常心肌组织被纤维脂肪组织浸润替代,导致心室肌电生理紊乱,早期可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继而收缩功能降低,引起心力衰竭.主要累及右室和左室;双心室受累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发现基因突变造成桥粒蛋白结构异常,导致桥粒蛋白介导的心肌细胞间勃附障碍、信号转导缺陷,即“最后共同通路”学说,可能是ARVC的发病机制。有研究表明plakophillin 2(PKP2)突变是ARVC最常见病因,约占所有病例的20%,桥粒蛋白基因突变不仅导致皮肤、毛发改变,同时也可导致ARVC发生,表现为恶性心律失常和心肌结构损伤。心肌结构的改变一纤维脂肪浸润为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提供了基质。其发生机制可能是桥粒蛋白与离子通道复合物之间发生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
其他文献
室性期前收缩(室早)临床常见,有研究发现,如连续做7天的动态心电图检查时,约50%以上的受检者都能记录到室早.文章简述了机械电反馈性室早的发病机制、分析了该疾病的诊断以及
会议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是一种临床少见的遗传性心脏病,也称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arrhythmogenic right ven
会议
由美国Physio Sign科学研究团队新研制的全信息精准心电图仪(PHS-A10型),采用无创方法首次在人类体表记录到窦房结、房室结、希氏束与束支的电位变化,故称为"全信息精准心电
会议
心律失常是导致临床死亡的重要原因.心律失常发生的三大机制是折返、自律性增高和触发活动.最近关于脂肪组织在心律失常的病理生理学中作用有了很大的进展.研究表明心外膜脂
右室流出道(RVOT)是室性心律失常常见的起源部位,其中包括常见的特发性流出道心律失常,也包括如Brugada综合征及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ARVC)等少见疾病.近年来,尽管针对这些
会议
钠通道蛋白1.5亚型(Nav1.5)由SCN5A基因编码,是心脏组织中存在的主要钠通道的α亚基,形成了钠离子流流动的主要孔道.Nav1.5并非单独存在,其与多种蛋白结合,参与组成"大分子复
会议
钾离子在人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是细胞内含量最多的阳离子,与能量代谢中酶的活性密切相关,对维持细胞的膜电位、渗透压及酸碱平衡起重要作用,血钾正常值为3.5~5.5mmol/L.
会议
钙内流是影响心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因素.遗传性或获得性因素引起的细胞内钙异常和钙转运调节异常可引起多种心律失常,其中一些室性心律失常通常病情严重、危及患者生
水肿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o(l)δεω"(to swell),在医学意指软组织对任何细胞损伤的非特异、可逆、急性反应,它包含细胞源性和血管源性两种类型,表现为细胞肿胀和组织间隙液
会议
动态钳(dynamic clamp)是一种以膜片钳技术为基础,将计算机数字模拟系统、放大器、活细胞三者合而为一的电生理记录方法,目前主要用于记录可兴奋细胞的固有电活动以及注入外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