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创新与信息技术支撑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信息技术分会2016年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gpang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我国动物产品安全管理的现状,以及动物标识与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存在的瓶颈,提出深化拓展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溯源体系建设的建议.借鉴国外在畜禽养殖业信息化、智能化与自动化方面的经验,提出开展动物源食品产业链质量安全控制全程跟踪与追溯即"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一是对现代养猪场采用"电子标识+自动饲喂+自动称重"技术方法;二是构建智能化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创新体系;三是进一步开展猪肉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系统的规划.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处理和分析技术提供支撑.
其他文献
[目的]探明群体调控对二系杂交小麦源库关系的影响,为杂交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于2012-14年连续两个小麦生长季,选用二系杂交小麦品种——京麦6号为试材,以常规小麦品种——京411为对照,在北京顺义试验基地设计了杂交小麦种植密度(Al: 75×104 hm-2、A2: 112.5×104 hm-2、A3: 150×104 hm-2、A4:225×104hm-2、A5:300×10
植物根系与地上部生长密切相关,根系的空间分布决定了其对水分和肥料的吸收能力.研究表明,适宜的水氮运筹可以调节小麦根系生长,促进籽粒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提高;干旱条件下施肥能够促进小麦植株早期生长,有利于植株在早期吸收深层土壤水分;但是过量养分施入则抑制根系下扎,减少了其对硝态氮的吸收.田间实验条件下,施入土壤中的水分和氮肥存在下渗及径流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研究结果.本研究采用根箱(内径110cm
小麦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倒伏会显著降低小麦产量和品质,且不利于机械化收割,降低了生产效率.据统计,倒伏减产20-30%,严重者减产50%,甚至绝收.合理的水肥运筹有利于降低倒伏风险,提高产量.小麦倒伏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主要是受自身的遗传特性影响,外因主要是异常自然气象因素和不当的栽培措施导致,如大风、降雨、播种量大、肥水运筹不当等.为了明确不同追氮时期对小麦抗倒性和产量的影响,研
随着中国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高产与倒伏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小麦稳产和机械化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前人研究结果表明,倒伏一般导致小麦减产20%~30%,严重时高达40%,甚至绝收.研究小麦茎秆倒伏规律及防止倒伏的应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于2015-2016年度,在清苑试验站布置灌水次数和施钾量的二因素试验,旨在明确灌溉量和施钾量对小麦产量和抗倒性能的影响,为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借鉴.试验以强筋优质
河北省是中国重要的小麦商品粮生产基地.河北省小麦生长季的气候特征决定了其主栽品种类型为多穗型品种.当地小麦实现高产的大群体与生育后期的多风雨形成的倒伏风险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研究河北省小麦倒伏的气候风险指数和高产小麦的群体抗倒伏指数的平衡关系是实现该省长期小麦高稳产的重要内容.本部分试验于2015-2016年度,在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河北农业大学粮油作物试验站进行,以强筋优质小麦品种藁优2018为材
为了研究小麦生育期内积温变化对其群体生长、灌浆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本研究以春小麦龙麦33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年际小麦进行实时动态气象数据记载,对不同生态条件下(不同年际积温不同)的小麦个体发育、群体动态、干物质积累、灌浆特性、产量构成等进行了系统观察和测定,使用DPS进行回归方程的建立(或建立标准曲线).以便探明积温对东北春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及其相互关系.试验时间为2010-2013
黄淮海麦区节水潜力大,研究与发展小麦节水栽培技术是实现小麦可持续发展和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措施,也是农业部提出的“控水、减氮、减药及三基本”的任务之一。本课题组历时12年研究创建了“小麦测墒补灌节水栽培技术”。小麦测墒补灌节水栽培技术是根据小麦关键生育时期的需水特点,设定关键生育时期的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根据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和实测的土壤含水量,利用公式计算需要补充的灌水量,既保证了籽粒产量,
文章介绍了小麦产量的基本情况,总结了地力水平高是创高产的基本条件,选用优良品种,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合理群体结构是创高产的关键,集成应用配套栽培技术,田间管理措施到位是创高产的保证,创新协同攻关新机制,辅以较好的气象条件是创高产的必备条件。
A serious water shortage is threatening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of China.Long-term reduced tillage (shallow rotary tillage) has led to thickening of the plough pan, whi
"秸秆带状覆盖技术"是一种利用秸秆局部覆盖的小麦抗旱保墒种植技术,适宜于年降水250~550mm的一年一熟雨养农业区采用.该技术分秸秆覆盖带和种植带,两带等宽、或播种带宽度不超过两带总宽度的50%,两带相间排列.该技术覆盖带和种植带宽度各约30-50cm,每种植带平作穴播或条播3行小麦。播种时预留覆盖带。秸秆带状覆盖可连续种植两茬小麦。该技术增产效果显著,增收显著,降温保墒效果显著,保证秸秆还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