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非暴力犯罪死刑废止浅议

来源 :中国法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schengpeng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暴力犯罪应废止死刑目前,在我国完全废止死刑还不具备现实可能性,但减少或严格限制死刑一直为部分领导、民众及广大学者所坚持。建国以来,“少杀、慎杀”的刑事政策始终没有改变,立法和司法也大体体现了这一政策。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犯罪率的激增和社会治安形势的严峻,国家在颁布的一些单行刑法中对非暴力犯罪较多地配置了死刑,这些非暴力犯罪大多数是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在当时看来,死刑的较多适用的确为打击犯罪、扭转社会治安形势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本文讨论随着经济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刑事法治的发达、生命价值观念的增强及世界范围内废止或严格限制死刑潮流的冲击,死刑特别是对非暴力犯罪适用死刑的合理性越来越受到质疑,其弊端也日益凸显。
其他文献
本文对刑事法治建设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刑事法治刑事一体化与刑法现代化、刑法适用解释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等进行了阐述。
本文对刑法解释中的公民诉求进行了探讨。文章分析了刑法解释中的公民诉求及其意义,阐述了刑法解释中公民诉求的实现途径。
本文对狭义刑法解释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狭义刑法解释的定义、刑法解释的分类、刑法解释的时间效力等进行了阐述。
本文对刑法的解释及其界限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刑法解释的概念、刑法解释的必要性、刑法解释的特殊性等进行了阐述。
本文对刑法解释观及抉择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严格规则主义时期的刑法解释观、刑法自由解释观的形成、两种刑法解释观的对立、两种刑法解释观的现实抉择等进行了阐述。
本文对刑法解释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刑法解释的基础是成文化的刑事规范;刑法解释的目标在于发现立法者的原意,从本质上考察立法意图,刑法解释的方法是多元并综合发生作用的。在司法实践中,刑法解释必须坚持罪刑法定原则,在对刑法作全面理解的基础之上,透过并抓住刑法条文词句术语的表面差异,抓住词句术语承载的刑法规范的实质内容和精神要义,综合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刑法加以解释与适用。
本文对刑法的解释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对刑法规范进行解释时,要善于运用各种解释方法。虽然解释方法繁多,但没有一种解释方法可以将刑法所有条文都解释得符合正义,又不超出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各种解释方法既不完全一致,也不完全对立。
本文对刑法解释方法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刑法解释方法与方法论、形法解释的定位、刑法解释的思维基础、刑法解释的方法分类、刑法解释方法的应用等进行了阐述。
合同诈骗罪是1997年刑法新设定的罪名,在1979年的刑法中,对于合同诈骗行为是以诈骗罪论处的。本文研究在司法实践中,合同诈骗罪的主观特征及其与经济合同纠纷之间的界限是比较难以把握的,犯罪分子也会想方设法地把自己的合同诈骗行为狡辩为经济合同纠纷,以逃脱法律的追究。因此,准确认定合同诈骗罪的主观特征,特别是准确地把握合同诈骗罪与经济合同纠纷的界限,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空前活跃,商品房按揭贷款等商品房信用贷款成为各商业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和竞争的焦点。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法制尚不健全,房地产市场仍处于发育阶段,信用缺失,一些不良的房地产开发商在贷款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欺诈行为,加之一些银行为扩大规模,盲目减低贷款审查和要求,交易行为不规范,进行违法操作,为贷款带来巨大的风险。值得刑法专家关注的是,实践中的一些“假按揭”贷款欺诈行为已达到犯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