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建模技术在薄互层低渗透油藏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科技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XIN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薄互层低渗透油藏纵向上层多、层薄,储层非均质严重,建立客观的地质模型难度大。本文以纯化油田纯6块为例,针对开发中后期资料丰富及地质特征,提出了动态建模技术的思路,将建模分为数据分析、地质建模、模型检查、模型验证及模型跟踪等五个阶段,通过对地质体的反复认识,不断修正模型,减少储层的不确定性,提高模型的精度和质量。实际应用表明,该技术能够有效的支持薄互层低渗透油藏的地质建模,能够为该类油藏的深度挖潜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薄互层;非均质;动态建模;数值模拟
  中图分类号:TH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8-0242-01
  1、动态建模技术
  地质建模是利用有限的数据,结合工程师的判断,选取合理的地质统计学方法,对三维地质体实现定量表征。地质模型的准确性取决于地质认识的程度,而地质体由于埋在地下不能直接可见,较短时间很难实现对地质体的全部认识。因此,地质认识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进行,地质体的认识逐步加深。笔者按照地质模型建立的特点和应用特征,将地质建模分为资料分析、地质建模、模型检查、模型验证、模型跟踪等五个阶段,建模是个动态耦合的过程,本文以纯化油田纯6块为例,详细阐述动态建模在薄互层低渗透油藏中的应用。
  2、薄互层低渗透油藏地质建模
  纯化油田纯6块位于东营凹陷南斜坡、纯化镇—草桥断鼻构造带西端,是在大型鼻狀构造背景上被南北两条边界断层所夹持的地垒,主力含油层系为沙四上,为滨浅湖亚相的滩坝砂沉积。沙四上纵向上分为5个砂层组、21个小层,单层厚度一般为1-3米。经过四十多年的注水开发,剩余油分布极其复杂,本次研究选取纯化6块的主力油层沙四上作为研究对象,在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建立薄互层低渗透油藏的精细地质模型,为下步调整方案设计提供基础。
  2.1资料分析阶段
  为了准确地描述储层,增加剩余油预测的精度,多学科油藏研究已经成为油田开发中重要的技术手段。现代的油藏描述将油藏地质、地球物理、生产测井、试井、油藏模拟、经济评价和方案设计等多学科、多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地质建模和油藏数值模拟,实现油藏的数字化、可视化。地质模型的准确程度取决于地球物理、生产测试等手段所获得资料的可靠性。
  2.2地质建模阶段
  2.2.1 储层格架建模
  薄互层低渗透油藏纵向上层多、层薄,常规的建模方法易造成穿层的现象。为了准确表征该类油藏层间的关系,使构造具有较强的继承性、层间保持合理的协调关系,本次利用层次建模的思路建立构造模型。层次性是地质现象的固有特性,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因此,有必要对不同规模、性质、形态及方向的地质体开展油藏描述,分层次建立储层模型,更好地反映储层的变化规律。
  在地层格架建模中,按照由粗到细、由大到小的沉积序列,依次建立段、油组、小层、砂层的构造模型,组成合理的地层格架。首先利用地质分层数据和地震解释数据建立层沙四上的构造模型,其次在沙四段内部建立五个油组的格架模型,然后在油组内部建立小层模型,最后,在小层内部建立砂层模型。该模型既保证了地质构造的完整性,又较好地体现了薄互层砂体的空间展布特征。
  2.2.2 属性建模
  随机模拟在表征不确定性和非均质方向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资料信息相对较少的开发早期阶段,具有较强的实用意义。但在资料丰富、成果较多、储层认识相对清楚的油田开发中后期,利用随机模拟开展属性建模,一方面由于信息量大易造成数据的冗余,另一方面随机建模中不确定性的累加效应,都会导致最终的储层地质模型和实际地质情况出现较大偏差。
  2.3 模型检查阶段
  利用已有地质认识对模型进行验证是建模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对地质模型的验证与修正是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修正质量与地质建模人员的水平、经验以及对工区的认识等许多因素有关。所建立的地质模型应该与静态认识基本一致,若存在较大差别,应该对建模的各个环节进行逐步检查。
  2.4 模型验证阶段
  纯6块层间物性差异大、开发历史长、生产井措施频繁,历史拟合的难度较大。为了提高模型的精度,分层系建立储层的流体模型;为了提高历史拟合的速度,采取“粗细相结合”的思路开展拟合,“粗”是指利用速度快、精度低的流线模拟对全区的指标进行拟合,初步认识剩余油分布规律,“细”是指利用精度高的黑油模拟对单井指标进行拟合,全面认识剩余油的分布。纯6块断层复杂、非均质严重,历史拟合过程中需要对地质模型进行反复修改,提高模拟的精度。油井纯6-34井与水井纯6-18间存在一条断层,从地震剖面上及后期钻遇的井中都能够得到证实,断距约25米。
  2.5模型跟踪阶段
  地质模型对未知区域起到预测的作用,所钻新井对模型给予验证。根据该块的地质特征,结合剩余油分布规律,在该块部署零星井4口,其中油井1口,水井3口。油井投产后,该井日液15.2t,日油4.1t,含水73%,与模型预测结果基本一致。但油藏边部的1口水井,模型预测油层厚度6.6米,而实钻只有3.5米,由于储层物性差,该井达不到配注要求。因此,在模型跟踪时,对该井区的油层厚度进行修改,并对井区的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参数重新建模,重新跟踪模拟水井的注入情况。
  3、应用效果
  通过资料分析阶段对数据的筛选与分析、地质建模阶段选取合理的方法与理念、模型检查阶段的精心分析、模型验证阶段反复修正及后期的长期跟踪,建立了纯化油田纯6块的三维地质模型。截至到2013年5月,通过对三维地质模型的反复修正,工区模拟计算的综合含水率、油藏日平均产油量、油藏累计产油量等多项指标与实际油藏开采曲线吻合程度比较高,单井拟合率达到82%,说明建立的地质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储层内部的结构特征,可用于剩余油预测,可作为开发调整的指导依据。
  4、结论
  储层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很复杂,建立的地质模型并不是确定的、唯一的,其不能解决油田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建立精确的地质模型是个长期的过程,随着地质工程师对储层认识程度的增加而加深。针对薄互层低渗透油藏的地质特征,本文提出了利用动态建模的思路建立储层地质模型,指出建立高精度的地质模型是个动态的过程。该技术围绕建立客观精确的地质模型,在资料分析阶段,通过对地质体的认识,筛选地质和生产数据;在建模阶段,综合运用地质、地震、岩心分析、测井、测试及生产动态等资料,利用层次建模技术建立储层的格架模型,利用相控建模技术建立属性模型;在模型检查阶段,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检查模型的合理性;在模型验证阶段,利用数值模拟技术,根据生产井的拟合情况,评价模型的可靠性;在模型跟踪阶段,根据新井地质资料、生产情况对模型进一步修正。动态建模技术是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反复对模型进行论证与修正;并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地质模型的精度更高、可靠性更强。
  参考文献
  [1] 吕晓光,姜彬,李洁.密井网条件下的储层确定性建模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 20(5):19-23
  [2] 孙立春,高博禹,李敬功. 储层地质建模参数不确定性研究方法探讨[J]. 中国海上油气,2009, 21(1):35-38
  作者简介:黄文欢(1985),男,助工,2010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油藏工程与数值模拟工作。
其他文献
  以油藏描述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了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埕岛油田馆上段油藏开展河流相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研究。应用功能强大的Petrel建模软件,以构建准确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CCHF)是一种致死率达30%-50%的蜱传播的传染病,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已经在非洲、欧洲、亚洲等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
  整装油田主要沉积类型为河流相和三角洲相沉积,纵向油层层数多,厚层和薄层均发育,进入"双特高"阶段后,储层非均质性进一步加剧,建立符合地下真实情况的地质模型难度加大,提高模
落叶松是重要的造林树种,其木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实践表明,落叶松种间杂交以及亲缘关系较近的种内杂交都能够产生有明显优势的杂种子代,这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落叶松的育种实践
潘玮柏从小在美国长大。在他的心中一直有着一个梦想,那就是可以做自己的音乐。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毅然从美国回到台湾,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 Pan grew up in the United S
期刊
肠道病毒71型(EV71)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是感染手足口疾病(HFMD)的主要病原体,常引起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脊髓灰质炎等多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自1969年起
  在层位标定的基础上,通过地震相包络面追踪、测井约束波阻抗反演及地震属性分析技术,预测砂砾岩有效储层平面展布范围,3种方法预测结果重叠性较好。沙三下亚段砂砾岩体呈
会议
丁二烯是重要的石油化工基础原料和生产高分子合成材料的重要单体,能与多种化合物共聚制成各种合成橡胶和合成树脂,如顺丁橡胶、丁苯橡胶、丁腈橡胶等;此外,丁二烯还是多种涂料
本文通过溶胶-凝胶法和蒸发诱导自组装法,采用浸渍.提拉法在普通玻璃片上制备超亲水避光保持性TiO2改性膜。考察了化学改性法和物理改性法对TiO2超亲水避光保持性的影响。以
楚雄州档案局、馆继2001年州档案馆晋升为省一级先进馆后,进一步加强领导,统一思想,以创新为动力,以落实为根本,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出发点,在创新服务机制方面作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