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班级里,教师要注重过程的评价

来源 :“未来班级与班主任核心素养和能力”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教育科学研究》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rror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作为学校的重要成员,肩负着指导学生的重要责任,所以,教师需要有客观、恰到的评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因为时间、空间等多种原因,现在的校园、班级内部评价注重结果,长时间如此,会使学生也形成思维定势,产生只关注结果的习惯,一旦失利,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在未来的班级里,教师需要运用评价,而不是评价结果,是评价具体过程.
其他文献
"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京发布.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1]基于这个大背景下,我们要培养出21世纪的具有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具有综合素养的
随着学生九大核心素养的正式提出,核心素养愈加成为人们关注并研究的重要内容.而随着研究的拓展和深入,关于教师核心素养的探究正从整个教师群体扩展到更具体的教师人群.小学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教育者,作为影响学生品格和心理发展的"重要他人",这一群体应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无疑更有探究和讨论的必要.班级的人性化管理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善于把握时机,“以人为本”,“各因其材,各尽其材”,让学生在教
近年来,随着"学生核心素养"的正式提出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核心素养"也逐渐成为热议的话题,而在教师群体中有一种更为特殊、与学生关系更为密切的群体——班主任,他们不仅是班级文化的建设者,更是班级正常教学得以开展的组织者、管理者、也是作为影响学生品格和心理发展的"重要他人",因此,这一特殊而重要的群体应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素养具有极高的探讨价值和研究必要,这点毋庸置疑.但是,谈教育本是一个宏观而广泛的
为进一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探讨提升中小学一线班主任的核心素养和专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作为一名一线班主任,在平时的一个教育小故事中,不断感悟到反思教育是班主任核心素养的营养剂,正是带着这样的一种反思观念,才成功的在两节衔接紧密的班会活动设计中,把反思看到、听到、想到、感悟到的素材、作
文章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孕育多彩人生,培养未来的终生学习者"为指导思想,结合作者的实际工作生活,贴切感受到了学校"上善、优雅、开放"的文化氛围;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对于"优秀的班主任,必将是优秀的教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贯彻.在教学中,结合亲身事例,践行"多彩文化—美丽花园"特色文化体系,以校园—花园—家园—乐园为行文思路,立足班主任工作基础,提升班主任核心素养,构建未来班级,做出了自己的思考和
简单的班级建设计划:提高班主任的核心素养和能力;班主任要搞好班风建设;班主任热爱每一名学生,及时与学生沟通;培养学生的自信与激情,创建优秀的班委会;用心寻找每个孩子的发光点.
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埃拉斯莫斯第一次提出"班级"这样一个概念,再到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形成了班级授课制的系统化理论,距今已经有三个世纪之久了.在这样长久的历史当中,大多数对于班级已经有了一些固有的认识,同时也对先在的"班级",乃至未来的"班级"都会存在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看法,尤其作为现阶段班级的直接参与者——教师,对班级同样有很多自己的见解,因此本文,主要就"未来班级"谈自己
作为班主任,每天都和学生在一起,除了学习外还会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当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时,只有用平等的心态去面对孩子,用信任的语气来与孩子交谈,才能让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更有效的教育学生.让学生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从而更好的沟通.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下看未来班主任的核心素养和能力,教育的未来要求我们成为多面手,既要有渊博的学识,又要有高尚的品格,还要有坚强的意志;既要有过硬的本领,又要有悲悯的情怀,还要有达观的心态.教育要靠学校、家庭、社会同心协力,让我们共同努力.笔者认为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来说,面向未来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应当具备文人气质、哲人思维、达人形象、达人乐趣、义士品质、农人风格几个方面的素
就在去年,笔者又迎来了一拨一年级的新生.面对这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暗暗地感叹:这又是一群活蹦乱跳的"小祖宗"呀!他们和往届的学生会有什么不同呢?带着疑问,开始了新一轮班主任之旅.这个班的学生相比较之前所带班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更有个性,更有特点,一个孩子一个想法,他们的行为举止常常让人无从适应,甚至让人感到焦虑不安.教育要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水滴穿石,使学生内化于心。正像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