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出血后的抗凝恢复

来源 :第58届美国血液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fu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发生威胁生命的出血并发症后,恢复抗凝可避免严重甚至致命性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而停用抗凝则可能降低再出血风险,究竟如何取舍对于医生或是患者都是极为困扰的难题.已有的证据支持在消化道出血或颅内出血患者择期恢复抗凝治疗.在综合评估出血事件自身特征、原发病的血栓栓塞风险以及合并疾患的基础上,经过与相关科室医师、患者本人以及看护人员的协作和充分沟通,可进一步确定是否恢复抗凝.尽管最佳恢复时间仍需进一步研究确认,现有证据表明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出血事件后2周左右恢复抗凝可能是平衡再出血、血栓栓塞和死亡相关风险后的最佳选择.颅内出血患者何时恢复抗凝更加有待明确,但大多数研究显示在出院后的1个月内恢复抗凝预后较好.
其他文献
2016年针对Ph阴性骨髓增殖肿瘤(MPNs)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多参数分类,整合了临床特征、形态学和遗传学数据,用来诊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主要更新是:(1)降低了诊断PV的血红蛋白(Hb)水平的阈值,现在确定为男性16.5g/dl和女性16g/dl(基于MPN患者与PV一致的骨髓[BM]特点的辨别以及Hb水平低于2008年WHO
造血干细胞移植(HCT)是目前唯一能够治愈骨髓纤维化(MF)的治疗方法.然而,由于风险较小的非移植疗法如JAK l/2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使得最佳HCT时机变得不明确.为了在HCT与最佳可用的非移植疗法之间做出正确选择,需要对对患者、疾病和移植相关因素进行仔细的回顾.根据得到的JAK l/2抑制剂的数据,重点强调HCT的相关问题及其地位.本研究的目的是向读者提供MF HCT的最新证据,因为在HCT与
近十年来,随着JAK2V617F突变的发现,出现了很多有助于骨髓增殖性肿瘤(MPMs)确诊和理解其病理生理机制的重大科学进展.钙网蛋白基因突变的发现进一步填补了MPNs诊断的缺陷,许多近期的工作成果也阐释了其在疾病发病机制和预后方面的意义.最新的研究成果也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骨髓纤维化(MF)患者中证实了新的JAK2和MPL基因突变.特别是在MF患者中,驱动突变和其他获得性体细胞基因突变
Ph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新定义的高危B-ALL亚型,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统计的高危儿童B-ALL中约占15%.其在青少年及成年中所占比例更高,有统计表明在21岁至39岁的青年成人ALL患者中,Ph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所占比例高达27%.该病临床表现严重,预后差,具有多种基因突变,这些突变可激活酪氨酸受体基因和激酶信号传导通路,因此其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治疗反应较好.多个团
含T细胞的细胞免疫治疗是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新进展.这些包括blinatumomab在内的独特的药物在复发、难治的ALL患者中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缓解率.源于此治疗的强烈的免疫活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症(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 CRS)是其最为显著的治疗相关毒性.CRS的突出表现为发热、精神不振,甚至进展为致命的合并低氧血症、低血压的毛细血管渗漏.CRS的临
目前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方案并不能满足治疗需要.伴随年龄增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老年患者与年轻患者相比,明显出现临床缓解率低、早期死亡率高、高复发率、较低的存活率,部分解释了老年患者不良预后的高发.更为重要的是,不论加或不加干细胞移植,老年患者对强化化疗治疗耐受不好.通过年龄调整,在Ph染色体和BCR-ABL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适度强化化疗而在Ph染色体和BCR-ABL阳性急性淋巴
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在生物学特性上区别于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并表现出不同的疾病反应动力学模式.虽然使用非常相似的方案治疗T-ALL和B-ALL,但可观察到两种白血病对不同治疗元素有差别反应.和B-ALL类似,T-ALL中预后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微小残留病(MRD).有别于B-ALL,当纳入MRD后,其他因素包括年龄、初诊时白细胞计数以及白血病幼稚细胞的遗传学特征都不是独
发生于儿童、青少年和年轻成人(AYA)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以在肿瘤生物学和生存情况上有着各种年龄相关的差异为特点,儿童通常表现为高级别淋巴瘤,如伯基特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淋巴母细胞淋巴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而低级别组织学亚型如滤泡细胞淋巴瘤,更常发生于年龄更长的病人.儿童NHL的疗效往往优于成人,引起这种差异的因素包括社会心理因素、病人因素和肿瘤生物学和治疗上的差别.本文将综述这些因
维生素K拮抗剂(VKAs)被广泛用于血栓性疾病的防治.该类药物特异性作用于维生素K循环而影响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在肝脏的合成.由于VKAs的量效关系在不同个体差异显著,且出血并发症与其抗凝强度密切相关,因此需要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密切监测其抗凝效应.VKAs的使用常伴有一定程度的出血风险和较高的出血相关病死率.当患者发生出血或INR异常升高以及在高危手术或有创操作前,常需要逆转VKAs的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骨髓增殖性疾病在儿童中少见;它们可分为低危MDS(儿童难治性血细胞减少症[RCC]),进展期MDS(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转化型)和幼年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JMML).每种的特征和治疗策略各不相同.越来越多的患者的遗传倾向被识别.70%的青少年MDS和7单体患者具有胚系GATA2突变.区分RCC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遗传性骨髓衰竭和反应性疾病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RCC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