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附红细胞体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6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myaccou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确诊为附红细胞体感染的猪无菌采集血样,经纯化后抽提猪附红细胞体基因组DNA,根据已报道的猪附红细胞体16S rRNA基因序列的特点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扩增出了421bp的猪附红细胞体片断,然后对扩增产物进行克隆和测序,所克隆的基因片断与GenBank中已发表的序列同源性只有74.8%,但经分析仍确认为是猪附红细胞体的16S rRNA的部分序列(该序列已被GenBank收录,序列号为DQ223958),这为猪附红细胞体的诊断、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从GenBank数据库中读取鸡、其他鸟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的M-C class Ⅰ基因进行序列分析设计引物,使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从五龙鹅的基因组中克隆了MHC class Ⅰ基因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AM114925和AM114924.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了该基因mRNA在各组织中的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鹅MHC class Ⅰ
通过筛选的28个多态性较好的微卫星标记,检测了我国24个地方鸭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利用等位基因频率计算了各群体的遗传参数和群体间的遗传距离,采用邻接法构建了聚类图,并进行了系统发生分析.结果表明:28个微卫星座位在我国家鸭群体中的多态信息含量除APL23和APL79为中度多态外,其他座位均为高度多态座位,可以作为有效的遗传标记用于鸭种之间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系统发生关系的分析;我国所有家鸭群体平均杂合度
动物疫病的控制和扑灭是动物防疫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由于牵涉面非常广,情况复杂,这项工作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相对也较多,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失当,不仅会影响扑疫效果,而且可引发群体性事故和行政诉讼.因此,对现行扑疫工作进行调查研究,不断推进扑疫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由于集约化养猪生产中,猪瘟威胁日益加重,重新评估猪瘟对当前养猪生产所带来的危害十分必要,本文简述了当前猪瘟流行现状、原因与特点和防治技术要点.
为了研究中药新促孕液(NFPL)治疗母畜子宫内膜炎的抗炎机理和改进组方,以NFPL为基本方,分别添加清热、活血和补气中药组成3个加味方,制备家兔子宫内膜炎模型,观察4个方剂的治疗效果,测定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分类计数、子宫内膜中炎性细胞数量、子宫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唾液酸(SA)含量以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NFPL能显著减轻子宫内膜炎的临床症状,显著降低子
24只10日龄雏鹅分别接种1.0×105~1.0×106个Eimeria nocens孢子化卵囊,在接种后30~336 h内分期剖杀,对E.nocens的生活史和致病性进行了动态性观察.结果表明,E.nocens至少有3个世代的裂殖生殖阶段.有2种类型的裂殖体存在,一种在接种后54~78 h发育成熟,为第1代裂殖体,每个含10个左右的裂殖子;另一种在接种后102~240h发育成熟,为第2代或第3代
采用非同位素SSCP方法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猫、犬蛔虫核糖体DNA(rDNA)中第二转录间隔区(ITS-2)序列进行了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广州猫体的2条蛔虫ITS-2的SSCP带型与马来西亚弓首蛔虫一致;进一步作测序分析,广州猫体寄生的2条蛔虫的ITS-2序列与马来西亚弓首蛔虫的ITS-2序列相似性为100%,与猫弓首蛔虫的相似性为88.7%~89.0%,与犬弓首蛔虫相似性为75.8%.经分子生物
为从分子水平阐明脾虚和胃肠激素的关系以及中药复方及其单药治疗脾虚的作用机理,本研究首次采用利血平造北京鸭脾虚模型,半定量RT-PCR法检测四君子汤复方及单药对脾虚鸭十二指肠和空肠CCK、SS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脾虚组北京鸭十二指肠和空肠CCK和SS mRNA表达都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P<0.01).四君子汤两治疗组及党参、白术治疗Ⅱ组对上述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使CCK和SS表达恢
[目的]测定猪卵巢组织磷酸二酯酶(PDE)同功酶基因表达类型与活性规律,研究相关中药的作用机理,为繁殖障碍性疾病治疗积累资料.[方法]提取中国实验用小型猪卵巢组织总RNA,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PDE同功酶在其中的表达.选取催情散等复方及单味药,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根据作用前后cAMP/cGMP含量的变化,分析对PDE活性的影响.[结果]检测的18个PDE亚型中除PD
目的:研究Th1/Th2型细胞因子在流产发生机制中的意义,探讨中药黄芩及其单体成分(黄芩苷、黄芩素)的安胎作用及机理.方法:本试验选用米非司酮(RU486)颈后肩胛间皮下注射(60μg/鼠),制造小鼠流产模型,ELISA方法检测子宫匀浆中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2)及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的含量.结果:米非司酮促流产后,Th1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