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哲学与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研究

来源 :中国先秦史学会易道研究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0702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易经》哲学理论就是“易道”,“易道”的核心概念,‘是“精”“气”“神”“道”“阴阳”。“精”“气”“神”“道”这概念是“易道”的核心,也是中国《易经》哲学体系最独特、最伟大之处,这是继千年古代先贤智慧的巅峰。为了更好地描述这个道体系,两千多年前,中国人通过特有的思维和认识的智慧,提出了“精、气、神”的概念和理论,通过不同的层面指导后人,谓一人之身即一国之象,神犹君,精犹臣,气犹民,知治身,则能治国。“道’’这个概念现在有两种论点:一种是老子道的概念,另一种是孔子道的概念。如果详细的理解和区分,就会发现老子的“道”是在“易”的基础上,对易经体系的提升与升华,而孔子的“道”,是对易经体系的全面总结。精、气、神是一种状态和能量转化,其形成的整体称之为“道”。“易道”是推进历史文化向文明发展的产物,“易道”体系的重大价值在于,不是站在片面的历史经验这一前题下作为研究的,而是,有着对传统文化深邃的认识和理解的,是站在历史与文化两者基础上形成的体系。“易道”体系的理论,它探讨宇宙人生,形上、形下的能变、所变与不变的原理。从符号的“象”中,从现实世界万有现象中,寻求其变化的原则,从“数”中,由现象界中,形下的数理,演绎、推详它的变化过程。由此而知,人事与万物的前因后果,反之,也可由数理归纳方法,了解形而上的原始本能。这三种内涵的意义,是哲学性的,它是站在历代古代先贤的智慧基础上的总结,有着非常严密的,逻辑体系,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中国的哲学思想演变成哲学体系。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在数千年的历史创造的辉煌文化中,同时向世界展现了自己的文明,将自己的文明传播于世界,伴随着中国文化的自觉、自强、自信,传承千年的易经文化,必将被唤醒,必将再次崛起,必将参与和推动史诗般的“中国梦”的实现,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也必将注入于西方力量平衡的东方力量,增进不同文明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与时俱进,携时而进,擎时而行。
其他文献
治国治家,立德为本.立德之要,以孝为先.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着孝亲敬老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孝道深深融进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遍及传统中国社会的所有领域,牢牢扎根在中国人心中.一个"孝"字,凸显了中国文化最为突出的特色.中国传统社会特别看重家庭,特别看重血缘关系所维系的自然亲情,强调父母对子女的爱、育、教,子女对父母的养、敬、顺.同时,也强调"义"在维系父子亲情方面的道德价值.孝子对父母的爱敬悦顺
先秦时期,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家从为仁之本、礼之文理的角度诠释孝道,强化其在人之为人、报本返始方面的重要性,论证行孝的合理性.在如何行孝层面,他们主张遵循礼义:养生送死事亲以礼,敬为根本,力礼相当;"从义不从父","以义事亲".先秦儒家通过从仁、礼、义三方面的诠释,充实了孝道的理论依据和伦理内涵,体现出多重意义上的理性意蕴.其重视亲亲之道,坚持父子平等,提倡情理兼具、中道而行的孝道思想,与后世将
周公作为宗周礼乐的创制者,其影响及于后世者关涉甚大.宗周之后关于周公祀典的礼文及其祭祀路径在历史上代有变迁.概而言之,宗周之际,周公祀典是以天子礼乐展现的,规格极高,凸显的主要是祖先祭祀的孝道精神.鲁国灭后,周公祀典长期湮没不闻,后世帝国政府虽不乏有封爵周公后人之举,延续其家族意义上的祖先祭祀之路径,但主要方式却是以公共性质的圣人祭祀形式展开的,彰显的是其蕴含的文教精神,规制去古远甚,不仅不具有殷
《礼记》的祭祖礼表现的是家族成员对祖先"报本反始"的俗世情怀,而非宗教徒的祈求神的充满而与神合一的宗教情感.因而,祭祖礼表面上把祖先当作神灵来崇拜,实际上祖先是虚悬的位格,由祭礼而组织家族活动,以联系家族成员的情感,使家人体认到家是存在之源,从而为守护自我存在的合理性根据,而把自己融化到家庭中、与家人结合为一体.这是一种"家庭化"的运动,家人在家庭化的过程中体认自我的伦理名分和践行相应的伦理义务,
从《易传》开始,对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的成卦原则实际上存在着"八卦相荡"的"重卦说"和"兼三才而两之"的"重爻说"两种解释.从释易原则中最为重要的三才守中观念来看,八经卦是阴阳两性在地、人、天三个位置排列组合的结果,六十四别卦重视的二、五中位乃是上下两经卦的人位,因而初、二、三、四、五、上六爻的三才顺序应为地、人、天、地、人、天,而非地、地、人、人、天、天,"重卦说"的解释力优于"重爻说".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历朝历代既讲究传承,更讲究创新.当今社会,不仅要继承和宏扬国学,还要有所创新,使国学与时俱进,紧贴现实,走向未来.重读《大学》,为认识《国学新思维》系列丛书时代价值提供了思路,"国学新思维"应该"新"在哪些方面呢?提出“大学”是哲学,是智慧之学。国学不能止步于修身养性,而应力求治国平天下,章显明德。国学不是旧学,而是最讲究‘旧新”之学。国学追求至善,重“知止”。
一般意义上的四正卦指的是汉易卦气说中的坎、离、震、兑四卦.四正卦在汉易卦气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四正卦渊源的考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对卦气学说的理解和溯源工作.本文通过比较《说卦传》、孟喜四正卦说以及清华简《筮法》中的相关内容,大胆推测四正卦渊源于《周易》以前,可能属于非《周易》系统的理论.
《易经》既是一部古老智慧书,也是一部现实生活的指导书。从《易经》中,政治家可以看到治世方略,哲学家看到辩证思维,史学家看到历史兴衰,军事家可参悟兵法,企业家可从中悟出经营之道,普通百姓也可将其视为为人处事,提高修养的不二法宝。本文从政治家治世方略,结合现实的政治生活,研读“革”卦,滋生出一些断想,“革”卦的核心,革除旧弊。习近平在十八届中纪委三次会议上强调: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
"观"的行为统摄耳目,贯通主客,不是对外界刺激的简单反应."观"不是普通的视觉,而是"谛视".要紧的勘察活动亦称之为"观".作为哲学概念的"观"不是纯粹的名词,而是"动名词". "观"的哲学,其內容包括"观"的依据,"观"的主体,"观"的对象,"观"的方法,"观"的结果,"观"的意义,"观"的等边界.《周易》之中的卦象,既是"观"的系统性的结果,又是"观"的系统性的工具,而《易传》的阐释,则集中体
本文以老子《道德经》为基础,提出了道体包含三个层次的太极图,即概中以常道和非常道开启的道体太极圈,在有无之间,以无和有开启了先天太极圈,在有中,以阴和阳开启了后天太极圈.结合可圈、洛书、八掛,给出了先天太极图和后天太极圈的创新结构圈形,先天太极圈表示万物的生成和变化,后天太极圈表示万物的生存和变化.结合三个层次的太极图分析了宇宙中万事万物的生成、生存和变化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