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城市水文智慧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来源 :2020年(第八届)中国水利信息化技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a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济宁市地处南四湖、北五湖的中心地带,洪涝灾害发生频繁.滞后的城市水文建设阻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建立完善高效的城市水文监测系统势在必行.本文设计并实现了济宁市城市水文监测系统.系统构架包括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三部分.服务层采用Spring框架,兼容各类标准通用服务;数据层采用Spring Data JPA;表示层采用ExtJS.系统建设、整合了防汛监测站与智慧服务平台,实时监测城区内涝情况,利用城市防汛预报模型开发了灾害预报系统,具备预警、报警发布功能,并能分析积水情况,智能提供合理化解决方案.
其他文献
大汶河流域的水质污染威胁着两岸人民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损失,也是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加强对城乡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和水资源保护,本文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大汶河流域水质现状、污染原因进行了分析评价,提出了防污治污控制措施,为加强泰安市大汶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保护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互联网+智慧水利”应用于县级山洪灾害防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太谷县为例,阐明了县级山洪灾害防御技术在实施非工程措施项目后有了很大提高,加强了本县山洪灾害防御能力.但雨情、水情监测预警的精准度和时效性还不够,数据共享尚未形成,预警监测系统尚不完善.作者认为未来应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大数据战略手段,提高县级山洪灾害防御水平.浅谈已见,供参考.
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规划围绕用户业务需求,瞄准水资源智慧管理目标,面向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结合5G、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等关键技术,建立全域一盘棋的系统方案,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逐步实现水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升级,有助于充分适应水资源行业管理改革事项业务新要求,解决监测数据质量差、系统应用不足等问题,有效支撑区域水资源“三条红线”的考核管理.
山东黄河通信专网运维管理业务量大,管理平台分散独立,制约着各种不同来源数据统一处理、统一展现和统一权限控制的实现.在人工运维的低效管理下,无法实时、全面的了解机房的环境状况和设备的运行情况,对运维历史数据、系统日志支撑不足.传统运维方式,无法满足新业务的需求,仅能解决当前故障,没有完善的、规范化的流程控制管理工具,难以保障信息化建设成果安全可靠运行、发挥最优效率,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山东黄河信息化向更
为解决长期以来信息化建设存在的资源分散、条块分割,标准不统一、无法共享共用,重复建设等问题,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以水利部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顶层设计为指导,开展了以流域水资源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化资源整合工作.通过流域标准体系建设、数据资源整合、应用资源整合,建立了塔河“一张渠系拓扑图”“一套业务关系表”“一套业务流程”,基于塔河云平台,建成了塔河“一个库”“一张图”和服务于全流域统一管理调度的塔管局综合
水文感知数据中蕴含着诸如水量信息、水质信息、洪涝灾害信息、污染事件信息等大量敏感信息,这些数据的泄露将会产生无法拟补的后果;数据加密是解决数据安全传输和存储的有效方法,但由于水文RTU的资源受限,通用的密码算法无法适用.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present算法的安全传输协议,将水文感知数据按照《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的报文形式,发送到云端存储;并对其软件代码进行源程序级能耗优化,节省水文RTU的
水库调度建立在人为改变河流的自然状态上,必然会影响到下游的原始环境因子.水库生态调度目的是减轻水电站开发对河流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的一种措施,其核心是针对库区以及河底大坝的重点保护生态对象,通过水库生态调度阈值调整,有利于维护健康生态目标的水文过程.本文为了研究西北内陆干旱区EEQSH的中长期资源配置生态调度,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情景模拟计算,用具体数据作为输入闽值,结果发现了水库下游生态供水量与调水量
为了提高非平稳水文时间序列长期预报的精度与稳定性,本文构建了基于小波分析与遗传算法耦合的BP神经网络模型WGBP,并以上海市水文及气象代表站水位与降水量时间序列为例验证模型预测效果.WGBP模型首先采用小波分析对非平稳水文时间序列识别并分离确定性成分与随机成分,进一步对子成分分别建立遗传BP神经网络进行预测,最后将子成分预测结果叠加得最终预测结果.研究结果表明,WGBP模型应用于研究区域与站点的预
湖北省抗旱业务系统是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以新研发的具有水文水资源敏感信息保护功能的采集终端作为数据采集基础,同时提供旱情监视、旱情预测、旱情评估、旱灾评估、抗旱水量调度、抗旱能力建设、抗旱会商等七部分功能.本文介绍了其系统体系结构、数据采集终端应用和系统数据流程,重点讨论了系统业务功能设计与实现方法.
采用ELM神经网络对赣江流域外洲站、峡江站、栋背站和峡山站1980年~2017年日径流过程进行模拟,并与新安江模型和BP神经网络同期径流模拟效果进行对比.采用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Kling-Gupta效率系数和平均相对误差对径流模拟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径流模拟效果,ELM神经网络与BP神经网络的径流模拟效果相当,在洪峰模拟方面优于新安江模型.此外,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