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物质传播与优化控制原理

来源 :第四届全国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ie830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生化危害均离不开危险物质传播。危险物质传播有的需要传播介质,比如核生化污染物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以空气为载体进行传播,从而对人员和环境造成危害。危险物质传播介质通常有大气、水体和土壤,也有一些特殊介质,比如毒气在活性炭、水泥板、涂层中的传播。有些危险物质传播不需要介质,比如病毒的传播,即使呼吸道传染病可以通过空气进行传播,但其动力学原理并非大气扩散。对危险物质危害的控制需要考虑控制效果和控制代价,采取什么样的控制措施和控制力度才既能达到控制目标又使控制代价最小呢?这是一个优化控制为题。为此,对危险物质传播与优化控制原理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研究。
其他文献
A direct comparison of urban and rural surface energy balances is conducted for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in addition to analyses of various datasets for the sake of insights into the observed urb
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WRF对苏州地区2006年8月12日晴天小风天气个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WRF模式中不同冠层方案的模拟效果,以及人为热、冠层参数等对单层城市冠层方案的影响,并分析了苏州地区近20年城市化发展对城市热岛、边界层结构、以及湖陆风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BEP+BEM多层冠层方案能更精细的描述建筑物特征,模拟的2米气温和10米风速比BEP多层冠层方案和SLUCM单层冠层方案更接近实际观测;
In this study,the development of a 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CBL) in the Badanjilin region was investigated by comparing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two cases.A deep neutral layer capped a CBL that occur
Analyses of worldwide surface solar radiation (SSR) observations have revealed SSR decreased from 1960s to 1980s across the world (known as “global dimming”) and thereafter SSR recovered until the end
会议
Based on measurements of the Beijing 325-m Meteorological Tower,this study reports on the analysis of atmospheric stability conditions and turbulent heat exchange during consecutive episodes of partic
The Taklimakan Desert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formation of the climates of the northwestern China and three parameters (i.e.,the bulk transfer coefficients for momentum Cd,heat Ch and water vapor
在稳定边界层中包含了不同尺度运动,既有风切变和温度层结有关的小尺度湍流,也包括内重力波、地形或地表不均匀性导致的局地环流等中尺度运动.由于稳定边界层中湍流通量较小,任何中尺度运动的通量贡献,都有可能导致出现相对较大的误差,或出现反梯度现象.根据海上平台的超声风速仪观测数据,采用多尺度分解法(Multiresolution decomposition)分析了海雾期间湍流通量的协谱谱隙特征及其平均截断
依托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试点试验项目建设和JICA计划“中日气象灾害合作研究中心”项目实施以及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支持,自2006年以来,在横断山区的大理苍山-洱海之间完成了西南典型山地剖面综合观测系统的建设和观测试验(图1)。自近4000m高度的A观测点到1950m高度的G观测点,该观测系统在东西15km、高差超过2000m的范围内建成了包括7要素自动站(A、B、C、D、G测点)、边界层综合观测站(
随着风电应用的规模不断扩大,风电场风功率预报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风电场空间尺度常在公里量级,且地形较为复杂,直接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对其进行预报往往不能满足风电功率预报的精度要求.基于此,本文以陕西延长风电场为例,利用WRF模式输出的风速,温度,摩擦速度,地表湍流强度等变量作为待选因子,在其中选择合适的因子与风电场的实测70m高度风速建立多元线性MOS模型,进行风电场的风速预报.详细研究了因子选择方
分析重庆市1980~2009年地面能见度、温度、湿度、天气现象等观测资料,得出重庆市浓雾及强霾的统计特征,分析2005年至2009年沙坪坝GFEL-L波段二次探空资料及重庆市污染指数(API),探索重庆浓雾及从雾到霾天气条件下的大气边界层演变特征。统计分析表明,重庆浓雾呈逐年减少趋势,浓雾主要发生在10月至次年2月,在长寿、垫江等地浓雾日最多;强霾逐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强霾主要发生在11月至次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