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春季气温变化与北极涛动的联系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6543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黑龙江省14个测站1957~2000年春季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orlet小波变换、Mann-kendall突变检测法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40余年来黑龙江省春季气温的变化特征及趋势.对同一时段的北极涛动指数(AOI)也做了相应的分析,得到了春季和冬季北极涛动指数的特征.并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气温与同期及前期AO的联系,得到的结论有助于深入了解黑龙江省春季气温的变化特征,也为黑龙江省春季气温的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预测的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本文依据坡地直接辐射机理,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数据处理平台,建立起伏地形下太阳直接辐射分布式估算模型.首先采用重庆市及其周边地区1957-2000年日射站观测的月辐射资料和常规月
会议
在浑善达克沙地内的裸沙地种草难度很大,采取保护性建植技术建成人工草地后,苜蓿和菜籽的残茬组成了很好防风固沙屏障,小气侯效应也十分明显;风速较大趋于减弱,地温变化缓和,地表空
会议
分析了1951~2004年近54年间191次,黄河口地区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冰雹路径、源地、危害性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分析.9年的人工防雹效果评估分析,结果显示作业效果十分显著.
在祖国的天涯海角——五指山下,雷州半岛,广大农垦战士,征荒山,战野林,斗台风,拒猛兽,艰苦创业,平地起家,在二十八年里创建了一百四十二个国营农场,垦植了六百多万亩橡胶、
利用1990年、2000年和2004年黄河源区湿地卫星遥感监测解译资料和1962年以来玛多气象站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湿地和气候变化特征,定量判别了造成湿地减少的人为因素和气候因素
会议
本文根据1971~2004年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日降水量,将暴雨分为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等三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等级暴雨的年、月、旬、日、时间、不同等级暴雨的持续性及空间
针对淮安市2005年及历史上12月寒冷期偏早的异常气候特征,分析发现:10~12月亚洲区极涡强度指数(J)、11~12欧亚纬向环流指数(I2)偏小均与12月寒冷期偏早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而J、I2
会议
利用1961~2005年大连地区4个台站的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对大连地区年、季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变化趋势状况和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5年来,无论是年还是季,大
会议
本文采用华北地区26站夏季降水资料、ECMWF资料、NOAA海温资料,利用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研究了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夏季太平洋海温年代际振荡(PDO)
会议
IPCC(1995)第二次科学评估报告指出了极端气象事件变化研究的重要意义[1].华南地区是我国暴雨洪涝发生的频数最高的地区,华南的区域性暴雨往往造成大范围的严重灾害.因此,研究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