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来源 :2023年第七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GDGJ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阶段全新的教育形势下,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提高对培养学生们知识应用意识重视程度,还应注重培养学生们的知识应用能力。数学建模不管是在数学知识中,还是在数学体系中都占据重要位置,所以将数学建模应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十分有必要。并且合理利用数学建模还能够逐步提升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促使学生们主动思考问题,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数学建模的重要作用十分关键。
其他文献
为揭示不同耕作方式对黄土丘陵区旱作农业蓄水保墒效果形成的影响。在连续4a田间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2021年4~10月一个完整生育期内,不同耕作方式(免耕覆盖、深松和传统耕作)对土壤水分变化及其对降雨响应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免耕覆盖土体内含水量明显高于深松和传统耕作;免耕覆盖土壤水分最大值出现在80~100cm土层,深松出现在60~80cm土层,而传统耕作出现在0~20cm土层。2)免耕覆盖和
期刊
近年来,矿产资源不断被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所以实行废弃矿山复绿计划非常重要。生态环境被破坏后无法自然恢复,需要人为辅助修复。在废弃矿山复绿计划中,活性土壤生态修复技术是目前较为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本文就活性土壤生态修复技术在废弃矿山复绿计划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活性土壤生态修复技术的特征,其次探讨了我国废弃矿山的形态以及存在的危害,最后分析了废弃矿山石壁复绿及活性土壤生态修
期刊
<正>涌金门见柳贡性之涌金门外柳垂金,三日不来成绿阴。折取一枝入城去,使人知道已春深。作者贡性之(约1318—1388),字友初(一作有初),宣城(今属安徽)人。贡师泰族子,元末以冑子除簿尉,后补福建行省理官。入明不仕,避居会稽(今浙江绍兴),改名为悦,与王冕往来较甚。后来一直在异乡躬耕渔樵以自给,终其天年。他的诗具有清新委婉的风格。著有《南湖集》二卷。这首《涌金门见柳》(一名《湖上春归》)可
期刊
随着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加快,建筑行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在科学技术快速进步的带动下,建筑项目规模和数量也呈现出明显递增趋势。在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工作中,合同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通过签订合同可以对双方产生较强的约束力,其不仅可以提升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效率,还可以避免建筑项目在具体执行期间出现不必要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建筑工程开展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
期刊
通过展示具有代表性的“羽毛玛瑙”晶洞标本,介绍“羽毛玛瑙”的外观、产状及其独特“羽毛状”花纹的矿物学成因,让更多矿物收藏者与矿物爱好者了解“羽毛玛瑙”的特殊矿物学含义,并进一步体会矿物学基础知识在矿物标本收藏道路上发挥的积极作用,鼓励大家学习、掌握适当的矿物学知识。
期刊
中国画作为传统绘画形式之一,浸润于中华文明之中,对其他艺术门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福州寿山石雕刻中的人物、花鸟、山水等题材,在构图、线条上都参考、借鉴了中国画的创作。故此,本文将探讨中国画对于寿山石雕题材创作的影响。
期刊
肖像画多指对某一特定人物形象的描绘。按照绘画类别划分,肖像画可分为单人肖像和群像。该文探讨的双人像并非一个严谨的具有共识的学术概念,而是在单人像与群像之间暂且分隔出的一类肖像画:画面有且仅有两个人物,且二者所占的画面分量相当。该文基于这一解释范畴,以拉斐尔的《与朋友的自画像》为例,从肖像创作的角度出发,分析画面中的人物关系是如何生成与呈现的,并试图从人物身份、服饰造型等方面阐释画家在经营画面人物关
期刊
目的:探讨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一体化护理持续质量改进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1日~6月30日200件手术器械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按照消毒供应中心相关规范进行清洗、消毒、灭菌等工作;选取2021年7月1日~12月31日200件手术器械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持续质量改进的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一体化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手术器械清洗质量,手术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率
期刊
目的 分析对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实施急诊救治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1年3月泉州市第一医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60例,根据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方案为急诊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则进行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血糖指标、尿酮转阴的时间以及临床治疗费用。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尿酮转阴的时间、血酮转阴时间、血糖达标时间、治疗费用
期刊
本文提出以下问题:如何理解郭沫若翻译《浮士德》第一部和第二部之间二十年的时间差?更确切地说,如何在革命世纪及其精神运动之中理解郭沫若对歌德态度的变化?如何理解郭沫若最终用“时代精神”的概念将歌德遗产(来自“漫长的十九世纪”)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短二十世纪”的重要部分)的寓意构造?文章在1930—1940年代的歌德阐释问题上,将郭沫若和卢卡奇、冯至加以比较,将他们的解读还原到世界反法西斯运动和人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