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来源 :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luowusheng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PLC原理及应用"课程的特点,结合本校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定位,以及PLC技术的发展情况,针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改革方案,培养学生的系统开发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符合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其他文献
供变电技术课程在校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运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对供变电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通过重塑师生关系、创设工程教学情境、确定工程技术教学主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形成协作关系等,以达到对知识意义的建构目的,并以支架式建构方法给出了供变电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通过供变电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和课程建设,供变电技术课程2007年被评为江西省优质课程,目前正积极申报国家级精品课
从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需要和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出发,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际,探讨了技术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理念和思路.重点以电气工程领域的技术整合能力为主线,探索出以基础课实验平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课程实验平台、提高到专业课程群实验平台、进而提升到专业方向综合实验平台的模块化、分阶段、多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并设计了以项目活动为导向的实验教学内容
阐述了电气工程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并对实践教学过程做了详细的分析,电气工程实践教学是在基础实验实践、专业实验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的,其支撑点是由各个独特的课程体系组成,而基础实验实践、专业实验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平台间在形式上相互独立,在内容上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实践内容环环相扣,在内容上由传统逐渐过度到现代,在深度上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形成了四种教学方法改革模式。
单片机在电气控制、机电一体化、智能仪器等方面应用非常广泛,许多高校电类专业均开设了单片机类的课程.而在当前形势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对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运用现代化的实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条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单片机教学的重要环节,结合电类专业"微机原理及其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分析了教学过程中的现状和问题,明确以"2+1"为主,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课程教
在坚持探索与改革的基础上,为培养适应21世纪飞速发展的科技竞争需要的优秀人才,对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尝试,同时介绍了在教学改革中的具体措施、主要成果以及发展前景,通过将工程实际应用、实训和现代分析手段的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电气技能素质。
提出多元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评价的思考,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中,将教学与评价融为一体,动态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主观与客观评价结合,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式的优势与特长,从而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科学.在多元化教学过程实施当中,通过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过程多元化,依据学生的智力结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以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从点到面,根据
根据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结合黑龙江科技学院的具体情况,介绍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材建设和工程实践基地建设等情况。
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主要从课程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等方面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课程内容主要是强化全控型器件的内容,并且在多媒体教学中引入仿真技术,同时指出实践教学环节要重视,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共享与应用中,观念、机制、利益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暴露了教学资源共享中的很多问题,涉及优质资源的界定,教学资源的监管,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可持续发展的共享运行模式,技术层面上的规范等,影响了教学资源的持续建设,需要更深入、更系统地研究对策和措施,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全面开展,教学资源共享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推动了教育观念的转变,有利于激发学生们成才的欲望和创造的热情,是高校主动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创新人才需求增长,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项颇具远见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分析和总结目前国内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环境和特点,就科研环境的构建、科研训练的规划、管理以及激励与保障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