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学校被认为是有效促进学生身体活动参与和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环境,而学校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效益实现主要以体育课和大课间等不同类型的校园体育活动为载体。但当前我国学界对于学校体育对学生体质健康效益的作用是否得到了切实发挥仍处于一种主观判断的模糊状态,鲜有研究利用客观工具对小学不同类型的校园体育活动进行客观测量和分析。基于此,本研究采用目前国际通用的客观身体活动测量工具对上海市小学生在校园内的各类校园体育活动进行客观测量,并依照国际上对各类校园体育活动的身体活动推荐量对其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学校体育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效益之发挥提供参考依据和有益借鉴。研究方法:在上海市杨浦、闵行、崇明、徐汇、松江、黄浦6个区县中各随机抽取3所小学,在所抽取小学的四年级中各随机抽取一个班,各班再随机抽取30名学生(15男,15女),共选取18个班级540名学生。基于自愿参与原则,研究组测试人员向被邀请参与研究的学生及其家长发放知情同意书,并详细介绍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等事项。最终有500名学生同意参与研究,参与者被要求将加速度计佩戴于右侧髋部,并连续佩戴五个上学日,测试期间除游泳和水下活动外一律不能摘除,并告知调查对象保持正常的生活习惯。加速度计的采样频率设为30Hz,总校园身体活动的采样间隔(Epoch)设为15s,体育课等其他类型的采样间隔设为1s。测试完成后,加速度计的原始数据通过数据处理软件ActiLife version 6.13.4下载后,首先进行有效性处理,然后根据中国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强度切点值,将加速度计数据分别导出为静态行为(SED)、低强度(LPA)和中高强度(MVPA)身体活动时间。数据导出后,使用SPSS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均数和标准差对调查对象一般情况及其在不同类型校园体育活动中的MVPA、LPA和SED时间进行描述性统计。然后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男女之间不同类型的校园身体活动强度特征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在近8h的校园生活里,男孩与女孩的身体活动(LPA+MVPA)分别达到91min和76min,但两者的MVPA累计比分别仅占5.3%和4.3%的比例,且只有12.7%的男孩和8%的女孩在校园中达成了30min/d的MVPA推荐量。另外,男孩和女孩在校园的SED占比分别高达81.5%和84.2%,表明上海市小学的校园体育活动强度总体较低;2)在体育课中,男孩和女孩的SED占比为48.3%(15.6min)和53.3%(17.1min),LPA占比为28.2%(9.2min)和25%(8.2min),MVPA分别仅占23.5%(7.6min)和21.6%(6.9min),距体育课50%MVPA推荐量还相差甚远,且没有学生在体育课中达成50%MVPA的推荐量,表明体育课活动强度处于较低水平;3)在体育活动课中,男孩和女孩的SED占比为52.2%(18.2min)和57.8%(20.4min),LPA占比为25.8%(9min)和22.4%(7.7min),MVPA分别仅占22%(7.6min)和19.8%(6.7 min),且只有7.7%的男孩和3%的女孩在体育活动课中达成了40%MVPA的国际推荐量,表明体育活动课身体活动强度总体不高;4)在早操活动中,男孩和女孩的SED占比为69.1%(15.7min)和70.4%(16.2min),LPA占比为19.6%(4.8min)和19.1%(4.4min),MVPA分别仅占11.3%(2.8min)和10.4%(2.4 min),距早操40%MVPA推荐量还相差甚远,且没有学生在早操活动达成40%MVPA的推荐量,表明早操期间的身体活动强度偏低;5)在大课间活动中,男孩和女孩的SED占比为71.5%(19.7min)和76.2%(20.8min),LPA占比为19.4%(5.4min)和16.2%(4.5min),MVPA分别仅占9.1%(2.6min)和7.6%(2.2 min),还不到大课间40%MVPA推荐量的四分之一,且没有学生在大课间活动中达成40%MVPA的推荐量,表明大课间活动的身体活动强度非常低。研究结论:1)上海市小学校园体育活动的总体强度不高,主要以LPA和SED为主,校园体育活动的平均MVPA时间未达到每天30min校园MVPA国际推荐量,男孩和女孩达到每天30min校园MVPA推荐量的人数比例偏低;2)在各类型的校园体育活动中,体育课的MVPA占比最高、其次分别是体育活动课次、早操和大课间,但不管是体育课、体育活动课,还是早操和大课间,其MVPA的总体比例均较低,远未达到国际MVPA推荐量;3)性别方面,男生的校园身体活动总体MVPA和体育课MVPA要显著高于女生,但在体育活动课,早操和大课间的MVPA没有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