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的微改造实践--以厦门鹭江为例

来源 :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3p0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历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后,城市更新成为当前城市提升国际竞争力、促进发展转型的战略,中国即将面临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浪潮。然而传统旧城大拆大建的改造模式需要面对极高的复杂产权成本,以及高昂的建安费用;同时对地区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忽视导致睦邻关系的消失,激化社会矛盾。此外,重建后城市肌理发生改变,面临社会关系重组、城市产业重构等挑战。传统的改造方式难以为继,城市更新可行的切入点在哪里?本研究从厦门的经验提出城市更新的微改造模式,在充分认识与解读城市更新的整体性与复杂性基础上,摒弃了激烈的“器官移植式”的大规模“外科手术”方法;从微观尺度切入,找到城市和人们最需要的场所或者最薄弱的地方率先开展更新活动,以此培育地区的活力及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增强居民对当地社区发展的信心。微改造渐进方式的核心是基于在空间上延续城市的文脉与肌理,通过全球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接轨实现功能的翻转,逐渐消除地区现状功能与居民需求之间的差距,培育良好外部环境激活城市的自我更新能力,让公众成为微改造的主体,逐步恢复城市原有的社会文化格局。实践表明,微改造更新模式有效的改善旧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为我国未来的城市更新提供有效的探索。
其他文献
  基于我国“部门分治”的现状管理体系,在探讨生态红线划定的工作思路时,首先总结了我国城乡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恶化的根源问题,通过借鉴案例城市经验,明确生态红线需划入的对象
会议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提升产业园区综合服务功能、实现园区向城区转变的重要途径,是产业园区响应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助推园区实现产城融合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梧州市粤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社会关系日益多元化。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型发展理念下,公众权益的有效保障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社会公众有效参与城乡
  公众参与制度初衷是降低规划方案与公众期望的偏差,但实际运行中公众对规划的质疑和抗拒仍普遍存在,重要原因是部分诉求没有显性化传递,导致公众参与效率降低。通过将知识管
会议
  我国经济社会从快速增长转入平稳增长的新常态之后,多元、包容、和谐、稳定成为新的发展理念,城市规划需要更多关注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为更好地发挥社会协调的作用,需要加
  当前,我国大城市发展总体上已步入轨道交通时代,轨道交通建设也已成为各大城市引导都市区空间有序增长、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实现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抓手。协
会议
  在转型发展语境下,分别对增量规划、存量规划、减量规划三种规划的产生背景、发展特征、关注重点、相互关系等进行了探讨。并从规划编制的角度厘清了三类规划在人口发展引
会议
  本文从规划范围、建设用地规模、四区划定、空间结构、空间规划要素等方面综合构建城市“三规”协同的评价要素体系,并对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济
  居住小区制在我们国家经历了长时间大规模的推广应用,街区制的提出让人们对于居住小区模式开始思考。小区制并不是一无是处,街区制亦不是万能良方。本文对于两者的差异进行
  城市存量中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提升在实施层面首先要解决实施主体选择的问题。实施主体的不同,直接关系到资金来源和实施模式。本文通过对北京、济南、上海、福州等城市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