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疫病分子检测技术的建立

来源 :2008年中国蚕学会桑树病虫害防治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yiah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桑疫病在全国蚕区危害较为严重,给蚕桑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控制该病流行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早期快速诊断。分子检测技术具有快速、灵敏可靠等优点,本研究结合已有基因信息,建立了桑疫病快速分子检测技术.根据桑疫病rpoB基因(基因号为AJ973042.1)设计引物,PCR反应完成后,在1%的琼脂凝胶电泳,经电泳检测发现,疫病DNA模板的两个泳道有约580bp处出现两条清晰条带,与预期结果一致,初步表明该引物可以用于桑疫病的检测。
其他文献
机械化深松技术是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之一,由于受传统耕作的影响,机械化深松技术还没有被农民朋友所广泛采用。所以需要加强示范与宣传,对农民加以引导。本文分析了机械化深松的意义,介绍了深松作业的种类、原则、推广现状与对策。笔者认为要加快深松技术的推广进程,尽快把这一先进的技术转化现实生产力,必须走服务产业化的路子。
本文介绍了山东金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概况。文章简述了公司的发展历程、主要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及客户服务工作。公司深刻认识到服务对于保障机手创收、提升企业和产品形象的重要性,公司确立了“奉献金质产品、打造金牌服务”的服务宗旨,提出从多方面对用户进行全方位服务。
采用浸叶饲喂法,测定了Bt制剂对广西现行家蚕品种“桂蚕一号”的毒性。结果显示:Bt制剂浓度越高,家蚕的死亡率越高,且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对家蚕的LC50也越小;对3龄和5龄家蚕72h的持续毒性LC50分别为32.3792mg/L和358.0472mg/L,其相对毒性比接近11:1,说明3龄蚕5龄蚕Bt制剂更为敏感。因此,建议在蚕区其他作物上应慎用Bt制剂,以减少和避免对桑蚕业安全生产的威胁。
通过2007年到目前对云南省蒙自县桑园天敌昆虫的调查,天敌的种类较多,但数量少.初步发现有9种天敌昆虫,它们分别属于大赤螨、植绥螨、小花蝽、食螨瓢虫和塔六点蓟马等,主要以大赤螨和植绥螨居多。对桑园的一些小型害虫(如蜘蛛,蓟马和粉虱)有很好的控制作用,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桑虱(Drosocha contrahens Walker)在江苏盐城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夏越冬,卵集中分布在桑树根部0~50cm范围的0~8cm深的浅土层中,若虫期长达85~90d,寄主广泛,除桑外还有意杨,桃,李等。桑园常用农药1500倍~3000倍的辛硫磷、敌敌喂、灭多威、氧化乐果稀释液、200~400倍的洗衣粉、洗洁精稀释液等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采用夏伐后浅翻桑园,拾除卵囊,或让其
50%甲胺磷乳油一直是夏伐后光拳防治桑象虫的首选农药,然而因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原因,2006年国家明文取消了50%甲胺磷乳油生产、销售和使用,取而代之的是30%乙酰甲胺磷乳油,但事实上对桑象虫的防治效果甚差。为此,我们对桑象虫进行了农药筛选试验。
桑青枯病又名桑细菌性枯萎病,群众称为“桑瘟”。该病蔓延快,发病急,死亡率高,是广东桑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本文就广东桑青枯病的发生情况与防治对策进行简要的概述。
连续四年调查了不同年份种植的桑树三个试验圃的29个杂交组合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结果表明:桑树不同杂交组合对花叶病的抗性有显著差异,同一杂交组合群体不同年份花叶病病情也有差异,说明桑树对花叶病的抗性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选育抗花叶病的品种(或组合)、合理的人为干预能够起到有效防治花叶病效果。
桑树褐斑病是云南栽桑业的第一病害,全省到7月份后开始普遍发生和暴发,轻者明显减产和降低桑营价值,重者根本不能养蚕。用药剂控制很难取得明显控制效果,经多年调查研究证明还有两种方法能补充完善控制效果。一是剪伐方式采取夏伐能有效降低桑褐斑病的发病率,二是桑树品种感病和发病率有明显的差异。本文主要介绍桑树褐斑病在不同桑树品种上发病的差异,旨在为云南各地选择桑树品种时有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桑疫病是桑树上发生的一种细菌性病害,常见有缩叶型和黑枯型两种,一般春季多发缩叶型细菌病,夏秋季多发黑枯型细菌病,自2002年桑疫病在我地发生以来,逐年呈蔓延上升之势,已成为我区桑树主要病害之一,造成桑叶大量减产,严重的整株枝条枯死,对蚕桑生产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桑疫病在全区重点蚕区均有发生,春秋两季遇到长时间阴雨天就会大面积发病。本文介绍了桑疫病的发病症状和桑疫病发生的原因,提出桑疫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