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椎弓根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段脊柱结核

来源 :第九届《中华骨科杂志》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face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脊柱结核在目前发展中国家中再次出现增多的趋势Ⅲ.其中胸腰椎结核的手术治疗是研究的重点之一.胸腰椎结核的手术入路可分为单一前路、单一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对于多节段结核的手术治疗已有较多报道,但多报道为前路或前后联合入路,单一后路手术方式较少.回顾了23例接受了单一后路手术的多节段胸腰椎结核病人临床资料,对其疗效进行分析.
其他文献
CT研究国人成人椎间盘形态学,对腰椎ALIF手术具有很重要价值。在设计人工椎间融合装置时,年龄无需特殊考虑,而性别及不同节段需注意差异形成,并且在范围内椎间融合器尽可能增大,提高融合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由于矢状位上椎间隙高度是前高后低,尤其在L5/S1节段角度突然增大,若无特殊保护,在椎间融合内固定物固定后有前滑脱可能,因此,建议在ALIF术中可增加阻挡钉来固定。
0型臂导航技术是一种新型的3D立体影像系统。研究发现与传统透视技术相比,0-arm导航技术可有效减少术中辐射剂量,同时保障椎弓根螺钉的精确置入。2012年至今,本院在国内首次应用。-arm导航技术开展后路微创矫形手术治疗Lenke5C型AIS,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研究目的分析后路微创矫形治疗Lenk.e5C型AIS的初步临床疗效;评估0-arm导航下后路微创矫形术治疗Lenke5C型AIS的置钉精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评估传统的椎体成形术及灌洗后椎体成形术的骨水泥渗漏的几率和填充参数有没有差异。灌洗技术能够通过去除伤椎中的积血及脂肪颗粒,有效降低了骨水泥注射过程中的阻力,使得骨水泥能更理想的分布到伤椎中的骨小梁缺如处,获得满意的填充效果。同时,还降低了骨水泥渗漏的几率,从而有效预防了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肺栓塞)的发生。该项技术安全、有效、花费低、技术要求低,值得推广。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冠面失衡C型DL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是否行腰骸部TLIF手术对此类患者冠、矢状面矫形,腰能部水平化及融合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探究在传统后路矫形手术的同时行腰骸部代偿弯凸侧TLIF技术对DLS患者远期冠状面维持的作用和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导致胸腰背部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流行病学统计表明,在美国每年由骨质疏松症导致骨折的患者至少有150万人,其中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约为53万人.OVCFs多数发生于胸腰段椎体,采用单侧或双侧经椎弓根入路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此疾病的经典方法.然而,与腰椎相比,中下段胸椎存在其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如椎弓根解剖轴较陡直、椎
本文探索在经过10余年的训练后,使用全椎弓根螺钉系统重建TK的效果与刚开始使用时是否存在差异。全椎弓根钉系统相比于10年前对于Lenke1型AIS患者的胸椎后凸的重建并无显著区别,这种变化可能与AIS本身的病因学有关,也可能与本中心采用的去旋转矫形技术有关。Lenke1型AIS患者的胸椎后凸重建目前仍然是接下来矫形技术改进的重点。
笔者拟通过大样本进一步研究腰椎小关节非对称与退行性腰椎滑脱、退行性脊柱侧弯、腰椎间盘突出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相关性,综合分析腰椎小关节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关系。
单纯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是治疗低龄儿童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有效术式,术后可以获得良好的畸形矫正、坚固的融合以及理想的脊柱矢状面序列,但术后部分患者在融合节段的近端会发生交界性后凸.近年来,关于脊柱后路融合术后PJK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的报道多集中在成人及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其发生率约为8.1%~46%,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体重指数、低骨质、高龄的手术患者、行胸廓成形术、融合至骶骨、术前严重后凸畸形
传统的颈椎椎间隙感染的治疗是早期诊断,早期静脉应用抗生素,抗生素的应用时间至少6周1,2,也有用高压氧辅助治疗的1,3,4.如果存在节段性不稳或椎管内硬膜外脓肿,尤其出现神经症状时,需要外科手术干预.手术方式多为前路病灶清除减压,关于应用内固定的时间存在一定的争议,多数文献报道病灶清除后,待炎症消退,二期前路应用内固定5,也有文献报道一期前路应用内固定1,但存在感染无法控制的风险.本研究采用回顾性
本次研究回顾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使用腰能骼内固定治疗复杂能骨骨折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探讨此术式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并发症。为不同程度骸骨损伤的患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