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黄海近岸地层构造特征与盆地油气勘探突破目标

来源 :2015年“海洋地质、矿山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y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黄海苏北海岸线呈北西西向,与山东海岸线北东东展布不同,却与朝鲜半岛相同。最新的研究报道朝鲜半岛西海岸发现北西西深大断裂体系,但是苏北沿岸呢?青岛岸外近距离发现中国北方第一高岛-灵山岛属于白垩纪;向北,千里岩岛孤悬海上,属于三叠纪;二者所代表构造体系属于南黄海盆地北部的千里岩隆起。十一五末-十二五,笔者团队多次登录这个海岛,确认其为华北-扬子2亿年前完成陆陆碰撞的证据;发现了榴辉岩及其椭圆形碰撞核心区岩石露头剖面。本文披露了针对灵山岛和千里岩岛实施多轮艰苦调查、分析和研究终于突破传统认识的过程、数据与结果;指出千里岩岛中继山东半岛向朝鲜半岛构造带的延续,提供了锆石离子探针测年的数据,指出华北-扬子板块实现陆陆碰撞在三叠纪早期,以及碰撞峰期、末期的年代数据;它们形成南黄海前陆盆地的构造区带特征。在南黄海海域,针对盆地地质的研究开始于苏北盆地几千上万口钻井的分析,优选出位于盆地区域东南西北各个关键盆地位置参数井四口,除了收集到较为完整的钻井资料以外,还采集到大十几块极其珍贵的中古生界岩心样品;它们有的含油,部分属于碳酸盐岩白云岩。问题在于迄今南黄海盆地仍然是中国海域由渤海到南沙唯一尚未发现油气的大型含油气盆地。曾经和现今总计获得了1984、1986、2015三次油气发现(显示)。钻探的27口井最深与最早的钻井都归韩国,当年中国2口钻井深度不如韩国一口井;但韩国5口钻井竟有2口越过124度传统海疆线!中国的22口钻井有6口钻遇前中生代,揭露最老为石炭系。笔者完成了这些钻井岩心样品的采集与测试,绘制了它们与苏北揭露奥陶系多井的连井对比大剖面,分析了这些钻井分布的特征;关键是通过测试获得夫人数据支撑起了我们对于南黄海盆地多期构造叠加、陆陆碰撞形成前陆盆地、产生构造抬升与剥蚀的时间与厚度。南黄海盆地地震资料存在深层反射面貌差、井震联合解释难度大且多解等不利因素。但历经多轮资料井震联合解释,在地质沉积构造与油气地质和动力学特征综合特征分析基础上,发现多个关键位置及层位赋存数十-百余平方公里构造圈闭,评价认可它们是钻探候选目标,是南黄海盆地取得发现突破的优选目标层系构造,值得深入工作以为钻探。
其他文献
随着海底探测技术的进步,我国近年来在海洋调查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海底地理实体,从2011年开始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海域地理实体命名工作,每年都向SCUFN(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分委会)提交海底地名提案,截至目前我国共有56个海底地名获审议通过.SCUFN对海底地名提案要求严格,从海底地形数据的获取、处理、模型的构建,到地理实体的识别和特征参数测量、制图等,一个完整的海底地理实体命名提案需要有诸多技术支撑
会议
南海北部西沙海域发育大量的生物礁,活跃于整个新近纪,蕴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基于西沙海域高精度地震数据及钻井数据的研究表明,早中新世时期,少量的生物礁初始发育于地势高点之上。至中中新世早期,生物礁进入了全面发育阶段,礁体类型众多如:点礁、泻湖礁、台地边缘礁、塔礁等,广泛分布于西沙隆起西部的斜坡。在其生长过程中,随着水体的上升,逐渐向隆起等地势高部位迁移。至中中新世晚期,生物礁开始衰退,以马趾礁、台地
系统披露了西沙群岛现代生物礁调查研究的成果,调查调查实测研究了西沙群岛21个出露海面岛礁滩沙几十个样品各种沉积物的特征,测试了珊瑚、贝壳、海滩沙和海滩岩等的碳14同位素年龄,最年青者200年。其中,实测西沙群岛数十个岛礁滩沙,发现其中面积增加者少于减少者,提出永乐环礁属于"成功型"环礁体系,宣德环礁属于"失败型"环礁体系。它们的成功与失败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有关,还归因于现代海底造礁-附礁生物
会议
海底微生物参与沉积物中甲烷或天然气水合物甲烷主要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提供生物成因来源气体或对水合物或甲烷进行分解。产甲烷古生菌类(Methanogens)是严格厌氧的类别,能以沉积物中的CO2为碳源并利用H2作为CO2的还原剂合成有机物。微生物对甲烷分解过程简称为甲烷的厌氧氧化(AOM)。至少有两类化能异养细菌类群的参与,如硫酸盐还原细菌类(SRB)和甲烷氧化古生菌类(Methanotrophs,
针对神狐和东沙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孔隙与裂隙充填不同的成藏特征,分别开展了神狐海域游离气和东沙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的定量估算工作.神狐海域孔隙充填型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下方游离气分布模式、气体含量及其对水合物富集成藏的指示是该地区水合物研究中的难点之一,而利用振幅随偏移距变化(Amplitude Versus Offset,AVO)与岩石物理模型能够对游离气含量进行地震定量解释.基于叠前地震数据、有效
会议
冷泉碳酸盐岩广泛发育在全球主动、被动大陆边缘及大陆架环境。它的形成与海底富甲烷流体的渗漏活动密切相关。在硫酸盐-甲烷转换带附近,因嗜甲烷古菌和硫酸盐还原菌的共同作用,发生甲烷缺氧氧化,同时硫酸根离子被还原,引起环境碱度升高,导致自生碳酸盐矿物的沉淀。然而近年,很多学者通过冷泉碳酸盐岩的稀土元素特征发现不仅存在还原条件下的铈无异常或正异常,并且也存在氧化条件下的铈负异常,Hu等(2015)利用Fe元
2013年05月(春季)和10月(秋季)分别在南海北部进行了浮游生物调查研究,所获取的样品共计鉴定浮游动物533种,其中浮游桡足类共计220种,占鉴定到种的浮游动物总种类数的41.28%,其次分别为端足类(56种)、管水母类(49种)、介形类(36种)、被囊类(32种)和翼足类(30种).春季航次共计鉴定到种的浮游动物414种,其中浮游桡足类157种,秋季航次共计鉴定到种的浮游动物353种,其中桡
硫酸盐还原菌(SRB)在厌氧微生物中是常见且非常重要的一类种群,在厌氧生态系统里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在海洋沉积有机质的生物降解过程中也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已有研究发现海洋沉积物中50%的有机质矿化要归因于SRB.硫氧化菌(SOB)广泛分布在河口、大陆架、深海热液系统以及冷泉环境中,以自养、异养以及兼性自养异养的方式生存.SRB和SOB在海洋沉积环境中对碳、硫、氮的循环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南海北部
会议
于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在南海北部东沙、神狐和琼东南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区开展了多个航次共90站次的海洋大型底栖生物调查,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共发现大型底栖生物258种,其中环节动物多毛类82种,甲壳动物80种,软体动物37种,棘皮动物29种,其它动物30种。其中东沙海域186种,以多毛类和甲壳类为主,分别为74种和51种,神狐海域63种,以环节动物、甲壳动物和棘皮动物为主,分别为20种、14
为更好的理解东海内陆架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变历史,我们首次通过沉积物岩心中高分辨的灰度值及粒度记录,利用EEMD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分析方法,识别出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中的四根沉积物岩心(A,B,C及D)中存在着显著的年沉积纹层.据岩心中沉积纹层计算东海内陆架泥质区的沉积速率在0.84cm/yr~3.10cm/yr之间,且沉积速率呈现出近长江口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