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性脑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xszxs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藏象学说中最具代表性的脏腑相关理论,揭示了人体脏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而有助于从整体水平认识疾病,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及其联系的观点,突显了传统中医理论诊治疾病的优点.本文介绍了中医传统理论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认识,并通过实验及临床研究,“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己经得到充分的肯定,并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目前实验研究方面主要着重从器官组织静态对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恶化伴有凝血功能障碍是导致COPD患者病情进展和死亡的重要原因.COPD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导致血栓形成.有报道,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恶化(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尸检时肺小动脉血栓的发生率为89.8%,且皆为肺小动脉原位血栓.本文尝试从凝血功能障碍与
脓毒症(Sepsis)已经成为导致危重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采用中西医治疗脾胃湿热型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66例,在脾胃湿热一证的治疗中,应用益气清热化湿法,益气、化湿为主,清热为辅。益气以恢复脾胃升降之功,增强化湿的能力,因为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主要因为脾胃的气机紊乱所致,又因为湿邪困脾易阻滞气机的正常运行,所以应当应用芳香之品,即可芳香以解气机之滞,又可芳香化湿去气滞之因。一补一疏,恢复脾胃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指患者48h内血肌酐增加>26.5 μmol/L(0.3 mg/dL)或原肌酐量增加≥50%和/或尿量<0.5mL/(kg.h)持续6h以上.大约8%住院患者容易并发AKI,而超过50%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更易并发AKI.在轻度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中AKI发病率分别为19%、23%、和51%。脓毒症并发AKI病死率大约为70%
脓毒症(Sepsis)为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 Response Syndrome,SIRS),是导致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非肿瘤疾病最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与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人数相近,占整体病死率的9.3%.近年来,高容量血液滤过(high volumehemofiltration,HVHF)技术受到广泛关注并应用于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是女性常患疾病.孕妇发生UTI(0.3%~1.3%)频率与非妊娠妇女相似.孕妇无症状菌尿患病率为2.5%~11%,非妊娠妇女3%~8%.未治疗的无症状菌尿是妊娠妇女急性膀胱炎(40%)和肾盂肾炎(25%~30%)的危险因素.妊娠期急性肾盂肾炎发病率为1%~4%,多发生于妊娠后期.本文介绍了孕妇发生UTI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探讨妊娠合并
血管外肺水(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EVLW)的改变与肺水肿严重程度及肺毛细血管通透性高度相关.随着医学科学发展,人们对EVLW研究逐渐深入,各种监测EVLW的方法层出不穷.脉搏曲线法尤其是温度单指示剂稀释法是临床上常用的定量测定EVLW的方法,但其需建立动脉通路,具有一定风险.目前,阻抗法尚未用于临床.X线及CT检查可半定量或定量评估EVLW,放射线对人体有损伤;CT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CBP)是所有连续、缓慢清除水分和溶质治疗方式的总称,与传统的血液透析相比,更接近肾脏生理滤过功能,在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炎症介质的清除,水、电解质的精确控制,营养支持的保证等方面更具明显优势。目前广泛应用于治疗包括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脓毒血症或败血症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挤压综合征、乳酸酸中毒、急性重症胰腺炎等危重症领域。如何保证患者液体平衡,最
目的 了解目前急性胰腺炎的诊疗进展。方法 回顾性分析历年的文献资料。结论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潜在的致死性疾病。胆结石是急性胰腺炎最常见的诱因。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理尚未清楚,炎性介质,例如胰蛋白酶原激活肽,C反应蛋白,白介素-6等,在胰腺炎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血清和影像学检查为胰腺炎诊断提供了重要证据。影像学的改变和血清炎性标志物的评分系统已经被公认为判断疾病严重性的良好预测指标。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内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感染常见的病原菌,死亡率高且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给临床治疗带了困难,积极研究预防和治疗MRSA感染的方法已成为刻不容缓之势。本文针对MRSA的流行现状、耐药机制、感染高危因素、防治措施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