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酒中槲皮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来源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食品产业—从研究到应用”研讨会暨2016年四川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ma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槲皮素是一种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药理活性广泛,具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等作用.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玫瑰酒中槲皮素的含量,色谱柱C18(250mm×4.6μm),流动相为甲醇-0.3%乙酸水溶液(48∶52),检测波长为368nm,柱温为35℃,流速为0.8ml/min.结果表明:槲皮素在线性范围为10~200mg/L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32,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0%,RSD为1.48%.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靠、线性关系良好,可用于玫瑰酒中槲皮素的含量测定.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白酒及酿酒微生态学理念,指出酿酒微生态学的传统微生物分离培养方法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免培养方法的发展及应用,并对酿酒微生态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展望进行了研究。
以酿酒高粱为原料,比较碱法和酶法两种不同的分离方法对高粱淀粉的提取效果.并对高粱淀粉的颗粒形态、晶体的类型、糊化特性以及物理特性等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出碱法最佳工艺条件为:碱液浓度0.4%,料液比1∶5,提取时间为6h;该条件下淀粉纯度为91.90%;酶法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pH3.5,提取温度45℃,蛋白酶添加量8%,该条件下淀粉纯度为91.5
随着复合调味品行业的迅速发展,追求健康、美味的川式复合料对干枸杞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枸杞极易被大肠菌群污染,严重影响枸杞的应用。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中心复合组合设计试验,建立了枸杞微波杀菌影响较大的三个因素间的数学模型,得出枸杞微波杀菌的最佳工艺参数:铺料厚度15mm、微波功率22.5kw、杀菌时间7min,此条件下枸杞大肠菌群为<0.3MPN/g,水分含量基本与原枸杞水分含量一致.
为探讨中温热处理杀虫技术对大曲质量的影响,对比研究了45℃下热处理3960min、50℃下热处理600min、55℃下热处理200min和未经热处理的大曲质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的热处理可显著性地降低大曲的水分,对大曲的理化指标影响差异不显著,对微生物指标和挥发性风味成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通过大曲质量判定标准体系对大曲进行评分,发现经过热处理的大曲和未经过热处理的大曲都符合二级曲的质量标准
豆渣是豆类加工的副产品,研究目的在于将豆渣处理后配以紫薯粉和脱脂奶粉制成富含膳食纤维、花青素且具有营养保健的发酵乳饮料,为豆渣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创出一条有效的途径.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研究了复合稳定剂的添加量、豆渣粉的添加量、紫薯粉的添加量、脱脂奶粉的添加量、甜酸比等的选择对发酵乳饮料品质的影响,并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研究确定豆渣紫薯发酵乳饮料的最佳的配方是:复合稳定剂:0.05%,豆渣粉6%,白砂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试验,对腌肉粉的配方优化进行了研究,并拟合出综合评分的回归方程.试验得到的腌肉粉优化配方为:淀粉添加量13.41g,胡椒粉添加量7.27g,木瓜蛋白酶添加量0.0lg,食盐添加量4g,感官评分为91.9.
本文研究了酱香型酒醅中的产香芽孢杆菌及其优势代谢产物.通过平板分离法从酱香型酒醅中筛选出5株芽孢杆菌,采用PLFA技术对其鉴定,分别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ereus)、泛酸枝芽孢杆菌(Virgibacillus pantothenticus)、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
本研究建立了两种塑化剂检测前处理的方法,方法1为正己烷直接萃取法,方法2为氮吹去乙醇萃取法.通过比较两种方法的回收率与准确度,比较两种方法的可行性.经方法1前处理后,测定样品塑化剂DBP和DEHP的回收率分别为93.48%~109.34和104.99~109.17.经方法2前处理后,测定样品塑化剂DBP和DEHP的回收率分别为98.40%~114.36和106.45%~112.99%.两种方法均能
吡嗪类化合物与酱香型白酒的感官特征密切相关,其含量高低影响酱香白酒的品质.本试验从超高温大曲中筛选产吡嗪芽孢杆菌,探究其生产能力并进行鉴定分析.由形态观察及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对细菌进行鉴定,并通过发酵试验分析其代谢产物.筛选出3株芽孢杆菌,编号为B1、B2、B3.经分析鉴定后得:B1为蜡状芽孢杆菌;B2和B3为萎缩芽孢杆菌.对3株菌进行发酵产物分析,液态条件下3株菌发酵产吡嗪其中B2和B3
从酱香型酒糟中筛选耐热微生物,探究其最高耐热温度并进行鉴定分析.经温度梯度试验获得菌株最高耐热温度,由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检测及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对细菌进行鉴定,并通过发酵试验分析其代谢产物.筛选出5株耐热微生物,编号为A1、A2、A3、A4、A5.经分析鉴定后得:A1为硫胺素芽孢杆菌(Aneurinibacillus aneurinilyticus),耐60℃高温;A2为泛酸枝芽孢杆菌(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