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评估系统在赤潮灾害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j_j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自然灾害评估系统的建立以及现有系统的功能和方法体系等方面阐述了国内外自然灾害评估系统的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针对现有的灾害评估系统存在的功能往往停留在风险区划成图这一方面,很少能够进行灾害现场模拟,即使有也大多是二维的,为用户提供的分析和查询功能始终没有突破平面图形与数据表的操作和显示,自然灾害损失评估指标体系建设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结合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数据库的赤潮灾害风险评估系统的初步框架设想.系统采用C/S模式结构,建成后可以为有关部门进行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提供有效的工具。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了在海洋石油平台改造中如果遇到中控系统负荷达到饱和且中控室内无安装机柜的空间时,可以选用增加远程IO柜的形式完成中控系统扩容。以增加节点的形式进行中控系统扩容不仅不会影响原系统的功能而且不需要平台停产,这就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此次研究的课题已经在旅大Ⅲ期和绥中36-1E/G改造项目中运用,并且得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平台旅大10-1 Ⅲ和绥中36-1E/G改造项目已
钻井泥浆俗称钻井的血液,是井下安全的保障.它在钻井循环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本文介绍了中油海5平台泥浆舱室通风系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通风效果并不理想。文章通过对原通风系统进行改造,有效地降低了泥浆舱舱室的温度。文章指出,平台舱室通风系统的布置和安装设计,是参照规范和凭借设计人员工作经验进行设计的。根据CCS规范,属于1类危险区的封闭处所,通风量应大于每小时更换空气20次;属于2类危险区的封闭
本文以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海洋石油201船"上部4000T全回转浮式起重机建造项目为例,对全回转起重机建造过程中所使用的关键技术进行介绍,主要包括:关键部件施工工艺;滚装运输技术的应用,关键部件浮吊总装工艺等,本文所述关键技术对相关起重机建造具有典型的工程实际参考价值。
本文描述了一种海洋石油平台滑道梁直线度的计算方法,用最小二乘法将滑道梁上采集的测量点拟合成一条空间直线,再计算各个点到该最优直线的矢量距离,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EXCEL数据透视图可直观的显示每个测量点的偏离程度.从而准确的调整各个测量点以尽快地达到相关技术要求,大大提高了效率。
本文依据海洋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在建项目—GORGON项目,对LNG低温管廊模块中与配管相关的加工设计以及施工工艺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和研究。LNG低温管线材质为耐低温不锈钢,本文研究了不锈钢管的管线预制和焊接程序,并对管支架的材料选择和精确定位进行了分析;针对不同的低温模块设计了多种建造方案,并分析了各方案的优缺点,获得了比较理想的建造施工方案.针对低温管廊多模块、多管线以及管线材质特殊的特点,设计了一
采用自记仪器,对石岛宁津海域大风天气的悬沙、波浪、海流和潮位进行了同步观测,研究了风浪过程中水体含沙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波浪、海流作用的关系.风浪过程中水体含沙量增高,悬沙含量较一般天气时普遍增大约40%,并出现含沙量高值段.悬沙含量高值段与大波呈同步滞后关系,波高峰值出现后3-4个小时出现悬沙含量峰值,悬沙含量往往波动式升高,至峰值后迅速降低.悬沙含量与波高及波浪作用时间成正比:悬沙含量最大值出现
根据江苏条子泥二分水滩脊DT2站点处连续两个潮周期的水文、泥沙测量资料,对水体含沙的悬浮沉降过程进行了论述,并分析重力作用与湍流动力作用下泥沙沉降的影响关系.对水体各层含沙量垂线的分布情况构建出拟合关系式,进一步在此基础上做出验证,初步确定了江苏条子泥二分水滩脊出的水体含沙量垂线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处潮流体现了涨强落弱的特点,岸滩以淤积为主;含沙量垂线分布拟合较为理想.
文章利用ECOMSED三维水动力数学模型,首先对龙口海域水动力进行数值模拟,分别考虑M2、S2、K1、01四个分潮,在此基础上建立泥沙输运、冲淤模型,并根据龙口附近区域的中值粒径分布给定初始值,对本海区泥沙冲淤情况进行数值模拟.数值模拟实验结果与实测资料相比趋势基本一致,在屺姆岛西端和桑岛东部侵蚀比较严重;此外在莱州湾东岸直线岸段中招远岸段也处于侵蚀状态.
建立了平面二维潮流和悬沙增量输移扩散的三角形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元法离散求解,对苍南县舥艚中心渔港工程港池和航道疏浚引起的泥沙输移扩散现象进行了模拟计算;依据工程实际,挖泥过程进行了多点源概化,工程中的悬沙增量采用恒定源强,即假定挖泥船周围一定范围内有一个一定强度的泥沙源,而根据航道和港池的特征,将11个泥沙源均匀分布于整个航道区。模型验证良好,经模拟,舥艚港内具有往复流特征,外海具有逆时针方向旋转
通过现场踏勘和实测资料分析论证的基础上,设计了漳州核电厂取水工程波、流作用下的水流、泥沙局部物理模型,通过水流动力场和泥沙淤积验证后,针对一般气象条件下的泥沙淤积问题和恶劣气象条件下的泥沙集中淤积问题分别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以模拟厂址海域不同动力条件下的泥沙运动规律,指出了一次台风浪条件下,取水明渠内泥沙回淤厚度与回淤量随着取水流量的减小而减少。极端高水位条件下,取水明渠内泥沙回淤厚度与回淤量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