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3与2003/04冬季爆发性增温期间动力特征的比较

来源 :江苏省气象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N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ECMWF提供的60层气象场资料诊断分析了2002/03和2003/04年两个冬季的爆发性增温(SSW)演变过程,通过比较它们高纬地区的平均温度和平均纬向风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极涡的变化,从变形的欧拉方程出发,比较两年行星波的活动及其与平均流的作用,最后讨论了SSW期间剩余环流的变化,可以得出:增温是由高层往低层传播,伴随着极涡的崩溃也是高层向低层传播,尤其是02/03年中低层极涡分裂了三次;03/04年冬季的增温是持续时间长,增温强度大的一次过程,02/03年冬季先后出现了几次增温过程,出现波动,但是由于EP通量辐散的出现导致高温并不能传到较低的层次;通过两年剩余环流比较可以看出SSW能够促使剩余环流发生变化。
其他文献
板桥凹陷沙河街组三段是大港油田主要的油气储层和隐蔽圈闭勘探层位之一。为了揭示其沉积体系的分布规律,根据对沙三段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的分析,运用现代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在该段划分出4种沉积体系:扇三角洲体系、辫状河三角洲体系、湖泊体系和重力流体系;根据层序地层学研究结果,沙三段被细分为3个三级层序(SQ1,SQ2,SQ3)和9个体系域,对各三级层序的高位体系域和低位体系域发育期的沉积体系展布特征
通过对横跨盆地地震剖面、测井、露头和岩芯资料研究分析,综合考虑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古生物、古气候和湖平面的变化特征,将白垩系地层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S-SQ,3个三级层序SQ1、SQ2和SQ3,6个体系域。沉积相类型主要有冲积扇、三角洲、湖泊、辫状河和冲积平原。冲积沉积体系发育在SQ1和SQ3层序冲积体系域中。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在SQ1和SQ2层序的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中。盆地周缘山系为沉积提供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上伏于晚奥陶世末加里东构造运动形成的不整合界面之上,早志留世沉积层序发育明显受晚奥陶世末的剥蚀古地貌和早志留世的沉积古地貌控制。本文在大量露头、钻测井和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基础上,结合不整合特征分析、剥蚀量分布和古隆起演化特点,探讨了晚奥陶世末的剥蚀地貌特征和早志留世沉积地貌特征。早志留世沉积期,盆地总体上具有西高东低、南北高中央低的特点,可划分出强烈剥蚀高隆区、隆起边缘斜坡区、洼陷
陆相坳陷盆地砂体形成和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主要包括:①物源类型;②湖平面升降;③坡折带类型;④体系域类型;⑤沉积相类型。在坳陷盆地中,物源类型反映了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控制着盆地中沉积物的输送,造成盆地中湖平面的升降及坡折带的形成;湖平面升降和坡折带类型反映了盆地相对湖平面和可容空间的变化,它们共同影响着湖盆中沉积体系域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范围;体系域类型控制着沉积体系的类型及分布,而沉积相类型对
惠州地区是珠江口盆地的重要产油区,随着构造油气藏发现越来越少,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就显得非常重要,寻找岩性地层油气藏需要在更精细的等时地层格架里开展研究工作。依据地震、钻测井等资料,在惠州地区珠江组下部共识别出了7个三级层序。在划分的等时格架中开展沉积相研究,SQ1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SQ2三角洲向陆后退,滨岸、碳酸盐台地和陆架沉积开始发育;SQ3-SQ7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海侵,古珠江三角洲逐
本文通过对风火山盆地白垩系砂岩岩性和沉积构造分析,将风火山群划分成九段,代表三种沉积相,分别为湖泊、三角洲、湖泊:并对研究区的沉积环境进行了划分,确定了该区为一套陆相沉积环境。这对于研究风火山盆地有重要的地质意义。而且对于该区找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利用层序地层学的方法,探讨了肥城煤田沉积体系,将研究区含煤系划分出潮坪沉积体系、潮坪(障壁)——泻潮沉积体系和河控浅水三角洲三大沉积体系类型,并进行了体系域单元划分、识别、对比及追踪分析,获得了17个内陆表海盆地构造小层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煤田主要煤层硫份与灰份、硫份与挥发份、挥发份与煤岩组份等之间的关系,从沉积环境角度。阐述了沉积环境对煤岩成份、成煤物质、原始环境的影响,揭示了煤质指标相关性
孔南地区沙河街组时期可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8个四级层序。陆相盆地层序的控制因素主要包括构造活动、沉积物供给、湖平面变化和气候条件。其中,构造活动和气候条件为主控因素,沉积物供给和湖平面变化为影响因素。孔南地区沙河街时期为一右旋张扭性构造应力场中形成的拉分盆地,边界断层的活动控制盆地的沉降,进而控制了层序的形成及演化。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通过长波分析等对2010年7月10-13日江苏持续大范围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持续渗透的冷空气和同时存在东西两股水汽通道是此次持续大范围暴雨过程产生的关键;高空急流的位置对暴雨的落区有明显的指示作用,而低空急流的强弱对降水量的大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高空急流南侧的急流等值线密集区在3个纬距内急流差达到10m/s,同时低空急流中心达到12m/s时
本文针对2009年初夏连续出现的两次冰雹天气过程,首先分析了产生冰雹天气过程前后的环流形势背景,运用高层850hPa与500hPa温度场资料,计算了高低层温差的配置状况,并应用K指数数学表达式,计算分析该地区K指数的分布特征,同时采用自动站中的地面资料,分析了冰雹产生前后温度的变化状况,经分析得出结论,上下层温差≥30℃;自动站地面资料存在明显锋区;本地K指数处在≥30的大值区内;是判断有否冰雹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