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满语地名文化景观分布特征研究

来源 :中国地理学会2015年(东北地区)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khp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名蕴含着丰富信息被称为"指向过去的路标",地理空间环境作为当时历史背景的承载体,所处的自然人文环境影响了人口聚集数量以及空间分布,同时随着聚落的演化发展,人类活动也同样改变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社会变革,这些都会体现在当时的地名中。随着新文化地理学的发展,目前通过地名文化景观来研究聚落演变过程,对探讨过去历史背景中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将时间和空间两者相结合,在复原以往各种现象的基础上,克服了对于时间这各单一属性分析的局限,充分利用已有资料数据并且运用空间分析规律,将定量与定性分析的结合起来,探寻它们形成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其探索的深度和广度远远大于简单的沿革文字描述。东北地区作为满族(女真)的发祥地,东北地区的发展史与满族的兴起衰弱以及中原汉族的移民与开荒息息相关。在清末之前,一直以八旗驻防制度来保护这块"龙兴之地”,虽有过小规模的汉人迁移,但整个东北地区尤其是在柳条边外,大部分以旗人为主,有着浓厚的满族文化。满语属满-通古斯语族,由蒙古文字拼写女真语言而成,在清朝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被尊为"国语”,此时东北大部分地区以满语命名,然而随着流民的大量涌入,以及1860年之后的开禁政策,东北地区的满族文化被关内的汉族文化逐渐侵蚀,相关的满语地名也逐渐汉化。同时随着港口的开发和铁路的修建,以及战争的爆发,东北地区逐步建立起一些新兴城镇,其建立是基于所处地理环境以及受当时的社会因素影响,而与满族文化的继承性较小。满族文化随着时代的变更逐渐弱化,目前满语文化在东北地区已所剩无几,满语也是目前濒临消逝的文化之一,但地名作为拥有延续性与滞后性的文化景观,现今的一部分地名虽为汉语表述,却音译或意译于满语,以满语地名为研究对象具有相当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对于东北地区的相关研究,由于相关记载统计口径不相同,年代资料之间的差异也较大,目前仅仅局限在利用方志学、语言学等来进行满语地名词源的发掘与演化,以及通过地名来进行研究土地利用开发的概略分析。由于满语地名命名多与周围山川河流等地理要素有关,本文利用现代的空间分析方法与统计方法,从地名文化景观的角度对于整个东北地区满语聚落发展过程进行定性分析研究,分析整个东北地区民族时空分布情况与聚居区的分布格局,探讨有关影响因素对于聚居区的相关关系,分析人口迁移与聚居区形成的相关成因,从而揭示近代东北移民对于满族文化的深刻影响,通过地名的变更来反映各民族相互融合与迁徙的过程,不仅对于历史学、地理学、语言学等相关学科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东北地区的发展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其他文献
"活动建议"的提出为地理教育赋予了生机和火力。它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难点、重点。如何解读、深刻理解"活动建议”对于更好的实施初中地理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从课程理论内容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出发,根据我国"知”与"行”统一的辩证关系教育理论和当代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围绕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活动建议”从背景诠释了活动建议的内涵。讨论了"活动建议的”在课程中的价值。旨在为广
基于2009年长春市居民通勤的随机问卷调查数据,通过地理信息系统与经典通勤研究相结合,职住平衡理论和多分类Logistic模型的回归分析方法,对转型期长春市居民通勤模式及其影响因素,以及长春市的职住平衡状态展开研究。结果发现:转型期的长春市居民通勤为单中心结构下的向心式与多中心结构下的随机流动式相结合的模式。居民的职业、住房和通勤方式对居民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的影响具有显著性意义的影响。转型期长春市
面向东北亚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中朝边境城市以地理接近性和互补性为基础,逐渐成为双边共同发展对象。本研究通过资料查阅、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等方式,对包括图们江一带和鸭绿江一带的中朝边境城市人员交流方式进行了调研。调研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调查的问卷信息,调查的问卷信息中包括了被调查者的个人数据及其相关赴朝的信息。另一部分为在各口岸城市进行深入访谈和咨询的公务人员、旅游相关工作人员、经贸人员以
宗教地理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地理研究呈快速发展的趋势,涌现出大量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地理方面论文为研究对象,从宗教地理学的视角分析研究综述。在研究内容上,多描述性研究,需注重现象的解释和进一步的推理研究;对新文化地理倡导的重视弱势群体和对"人"的重视理念的关注仍不够。研究方法上,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多集中在较发达的少数
城市功能用地既是城市物质空间的构成要素,又是城市功能的空间载体,城市功能用地的演替可以反映城市功能的变迁。文章提出城市功能的集聚与扩散时同时存在的,并提出利用城市功能用地的外部扩展及内部更替来解释城市功能的集聚与扩散。外部扩展指非城市建设用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是城市用地斑块面积增长的过程;内部更替指各类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转换,是用地性质转换的过程。外部扩展通常发生在建成区边缘,可以反映城市功能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启动了前所未有的城镇化进程,土地城镇化是重要的驱动力之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确立了我国土地市场制度,建立了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基本框架,激活了土地交易市场,释放了土地的资本属性,为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过度消费土地资本,削弱了土地福利,加剧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失衡,土地城市化扮演的支撑与制约角色也越来越明显.我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是在30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收集渤海国全境内遗址地理位置信息的基础上,以此为研究对象,利用GIS 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渤海国遗址空间分布同海拔高度、坡度、坡向、河流等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各种文献调查和实地调查,本文收集到了渤海国全境内渤海国遗址共478个,其中,中国境内分布最多,有384个,占遗址总数的80.3%;俄罗斯境内有51个,占遗址总数的10.7%,其余43个在朝鲜
随着全球变暖问题的出现,碳循环成为了研究热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作为碳循环的重要研究内容,是陆地生态过程的关键指标,反映了植被的固碳能力。本文以我国邻国朝鲜为研究对象, 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基于ENVI 面向对象分类解译生成2000、2010年代的土地利用分类图,将2001、2010年的气温、降水、太阳辐射数据经过普通克里格插值法插值后与处理后的MODIS NDVI数据一起输入CAS
地形起伏度是指某一确定区域内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高差,是宏观尺度上比较适宜的地形分析指标.而确定最佳分析区域的大小是提取地形起伏度的关键.土壤侵蚀是造成东北地区黑土资源退化乃至彻底破坏的主要原因,而地形地貌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因此快速准确地提取区域尺度上的起伏度,对于东北地区的水土流失评价研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以中国东北地区为研究区域,以ASTER GDEMv2和SRTMv4DEM为数
Landsat-8卫星是Landsat系列卫星的后续任务,已于2013年2月发射,目标是延续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的连续性,为农业、水资源管理、植被监测、灾害响应等领域提供高质量的图像数据.准确掌握城市扩张变化以及土地利用信息,对于城市规划,农业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Landsat-8 OLI影像为数据源,辅以欧空局300米空间分辨率全球陆地覆盖数据(Global Land Cover M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