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中医药研究评述

来源 :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enro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发性肝细胞癌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10种恶性肿瘤之一。其病程短,死亡率高,危害大。西医主要应用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但对于肝功能损害与手术死亡、并发症产生、手术复发以及放化疗副作用等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中医药以其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综合调节作用的极大优势,从整体调节机体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功能出发,与手术、放疗、化疗等局部杀灭方法不同,通过自身调节,能够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文介绍了中医学对肝癌病名的认识,对肝癌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行了阐释,对肝癌的中医辨证、中医药疗法等进行了讨论,提示中医药治疗肝癌有一定的前景,值得深入研究及客观评价中医药的疗效。
其他文献
赵冠英教授从医60余年,学验俱丰,对消化道肿瘤尤其是胃癌的辨治深有研究。本文对其治疗胃癌的经验进行了介绍,主要阐述了对病因病机的认识、辨治大法等。
周福生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数十年,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受广大患者的信赖。笔者有幸随诊于周教授,现对其治疗脾胃病的用药特点作一初探,以飨读者。本文主要阐述了重视肝与脾胃的生理联系;注重脾胃与心的联系;脾胃病补泻用药特点;脾胃病临床用药宜忌等。
《内经》云“人以胃气为本”。后世张仲景承气在胃,李东垣升阳在脾、甘寒益胃、甘温健脾、苦寒降逆在胃、诸虚皆由脾胃等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充实,使“脾为后天之本”的思想深入人心。脾胃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疾病,在临床上非常多见。本文对吴滇治疗脾胃病之经验进行了介绍。
目的:观察枸橼酸铋雷尼替丁(RBC)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症状缓解、溃疡愈合及HP的根除率。方法:6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HP阳性消化性溃疡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予RBC、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甲硝唑治疗7天,并随访观察。结果:两组症状缓解、溃疡愈合、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P>0.05);HP的根除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以RBC为基础的三联疗法具有与奥美拉唑等同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三种主要类型。NAFLD在西方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接近20%-30%。其中约10%的病人会发展成NASH,NASH中近30%的病人可进展为肝硬化,甚至发生终末期的肝功能衰竭。我国脂肪肝在
目的:观察白花蛇舌草诱导HSP70表达对H22肝癌细胞移植瘤鼠病理改变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中药处理后的H22肝癌细胞免疫小鼠,采用HSP70单抗封闭技术分 为白花蛇舌草未封闭、封闭,党参未封闭、封闭及RPMI-1640空白对照共5组;观察各组移植瘤小鼠瘤组织、胸腺及脾脏的病理改变及外周血CD4+、CD8+表达情况。结果:白花蛇舌草未封闭组肿瘤组织坏死较为明显,胸腺皮质及脾脏白髓增厚,可见较
伪膜性肠炎(PME)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结肠黏膜的急性渗出坏死性炎症,因受累黏膜表面常有伪膜形成而得名。常发生于应用抗生素和腹部手术的病人,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腹胀、发热,可并发低蛋白血症、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现已证实绝大多数病人是由难辨梭状芽胞杆菌(Cd)感染引起,并将其列入医院内感染性疾病。本文对伪膜性肠炎的病因病机、病理及临床表现进行了介绍,并对血液检查、粪便检查、毒素测定等辅助检查进行了阐
目的:探讨协定处方“痛泻一号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远期疗效。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中药“痛泻一号方”与蒙脱石散、匹维溴铵治疗,观察疗程结束后0,6,12个月后的患者病情变化情况。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有效率90.63%,对照组为93.33%,二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疗程结束后6,12个月,治疗组复发率分别为17.65%,31.25
功能性便秘是指排除肠道本身和全身器质性疾病及其他因素所导致的便秘。慢传输型便秘是功能性便秘的常见类型,约占功能性便秘的45.5%,是以便秘为主要表现的结肠运动障碍综合征,粪便多坚硬,不透光X线标记物检测或同位素闪烁照相技术显示结肠通过时间延长。本研究对慢传输型功能性便秘进行了随机对照平行开放性临床实验,探讨了中药对慢传输型便秘是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骨密度降低和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DPX-NT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入选的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和健康对照组进行骨密度测量和实验室指标的检测。结果:在UC患者中,激素治疗患者T值明显偏低,T值与激素累计量呈负相关。轻、中、重度三组UC患者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溃疡性结肠炎组血钙、ALP、血磷、白蛋白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UC患者骨密度下降、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发生与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