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筛对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的催化性能研究

来源 :2009年第三届油气田开发技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fei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使用吸附剂脱水是目前工业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的方法,其中氧化铝、硅胶和分子筛等都是常用的吸附剂。与活性氧化铝、硅胶相比,分子筛具有选择吸附性,能按照物质的分子大小进行选择吸附,由于一定型号分子筛孔径大小一样,只有比分子筛孔径小的分子才能被吸附在晶体内,通过选用适当型号的分子筛,就可达到选择性地吸附水,减少甚至消除其它气体的共吸附作用,留出更多空间,从而提高了吸水能力。由于分子筛随温度的升高吸附能力降低,通常采用升温的办法来使其得到再生。再生过程中通常使用汽提气把释放出的水蒸气从床层上带走,汽提气也可以把气体中水蒸气的分压降低到尽可能低。再生需要的热量主要用于吸附的水的蒸发潜热,以及提高床层和相关设备的温度到最后的再生温度。分子筛上紧密吸附的水需要高温脱附,对于高酸性天然气脱水,分子筛推荐的再生气温度大约是285℃。
其他文献
克拉美丽气田是新疆油田公司发现的第一个火山岩气田,也是第一个特大型气田,由于对火山岩气田的开发经验不足,目前没有现成的研究成果和开发经验可以借鉴,气田要进行全面开发,存在气藏控制因素和构造内幕不清、储层预测和裂缝识别预测难度大、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及有效储层的识别和分布不清、如何确定开发技术政策界限和开发主体技术等难点。本文针对这些难点,采用全三维解释、测井响应特征分析、地震反演、气藏综合分析方法与数
克拉美丽气田为存在边底水的火山岩凝析气藏,地质情况复杂,气田区块分散。针对气田实际情况,合理优化布局,采用井口注醇节流、高压集气,多井集中加热节流、轮井计量,J-T 阀制冷、低温脱水脱烃、多级闪蒸稳定处理工艺,并通过段塞流捕集、旋流分离等技术的应用和优化,不仅节省了工程投资,缩短了建设周期,且满足天然气集输处理需求,处理后天然气和稳定凝析油均达到设计要求。同时针对地面试采工艺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
在气田开发过程中,储层保护研究已经成为影响气田科学高效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新疆油田公司所辖区块气藏储层特征,从储层矿物、粘土膨胀、水锁伤害、固相颗粒堵塞等进行了损害机理研究;针对损害机理研究了适合这些区块气藏的储层保护对策,并在开发的过程中进行了现场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新疆油田公司气藏的后续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克拉美丽气田是新疆油田公司发现的第一个地质储量千亿方的火山岩大气田。由于火山喷发的多期性,其岩性岩相变化较快,储层的非均质性严重。而火山岩作为特殊的天然气储层类型,目前没有成型的开发理论可借鉴。本文通过试井资料的分析、无阻流量的计算、无阻流量的影响因素剖析、单井合理产量确定以及生产特征总结,对克拉美丽气田火山岩气藏试气、试采特征进行探讨及认识,为以后该区的滚动开发和气田的稳产提供依据。
塔中Ⅰ号气田是典型的缝洞型碳酸盐岩凝析气藏,生产过程井筒中油气水三相或油气两相并存。针对此特点,建立了静压、流压梯度测试数据约束的井底流压数据折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短期试井数据与相对长期的试采数据相结合进行动态描述的方法。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降低了试井解释结果的多解性,能够正确识别地层参数、准确的计算单井动态储量的大小。为试采及开发方案的编制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我国砂岩气藏多数具有纵向多层、薄层、跨距大、气水关系复杂的特点,采用常规压裂手段难以实现逐层改造,只有采用分层压裂技术才能提高小层动用程度,促进此类气藏经济有效开发。因此,在资料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着重描述了目前两种广泛提及的分压技术,即封隔器分压技术与连续油管水力喷射分压技术,从管柱结构、工艺原理、优越性、局限性到现场施工情况等都进行了较为完善的分析与总结,对国内分层压裂施工工艺选择具有重要
致密砂岩背景下的优质储层(包括异常高孔渗带和异常高孔隙带)是气层高产的必要条件。本文综合利用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粘土矿物X 衍射资料、流体包裹体等资料并结合试气结果,对大牛地上古生界六套含气层系的优质储层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绿泥石包壳、薄的石英次生加大边、早期的轻质油充注和普遍发育的异常高古地层压力是形成异常高孔渗带的主要因素;各种溶蚀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则是各段异常高孔隙带形成的主
运用核磁共振测试技术对须家河和苏里格低渗砂岩储层岩心的可动流体饱和度与可动水饱和度进行实验测试,将测试结果与对应矿场的含气、水饱和度及气井开发动态进行比较,发现实验测试的储层气、水饱和度与对应的矿场研究资料基本一致,同时发现当可动水饱和度大于6%时,气井生产过程中基本是气、水同产,而且可动水饱和度越大,产水越严重;当可动水饱和度小于6%,气井开发过程中基本不产水。这一研究结果表明,6%的可动水饱和
大港油田循环注气开发作为国内最早的凝析气藏循环注气开发试验项目,于1995年正式投入现场运行,按方案设计循环注气7年然后衰竭生产8年,共生产15年,方案预计凝析油最终采收率为59.48%,为衰竭式开发凝析油采收率34.90%的1.72倍。该项目于1995年月正式开发现场实施,至今已经经历15年,对其方案整体进行总结经验教训,评价方案效果有利于指导类似析气藏开发与实践。
千米桥潜山凝析气藏属低孔、低渗、高温、高压中等含量的高饱和凝析气藏,含油气层为奥陶系峰峰组和上马家沟组。该气藏经历十余年的勘探开发,共完钻了15口井,每口井均见到了油气显示,试油仅9口井获得工业油气流,完钻的所有井都不同程度产出地层水,除千16-16井出现有多种水型以外,其它井的地层水都是CaCl2水型。千16-16井在大型酸压投产后有两种不同沉积环境的地层水(CaCl2和NaHCO3型)交替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