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的融合--建筑技术系列之“建筑材料”课程的若干思考与实践

来源 :2020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ph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学的教育面临着更多机遇与挑战.“建筑材料”课程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应肩负起引领建筑学子开启建筑技术之旅的重担.文章从分析建筑技术系列课程及“建筑材料”课程的相关性和重要性入手,重点阐述了在“建筑材料”课程中,通过深挖教学内容内涵,丰富教学模式等方法,努力引导学生建构建筑技术观,从而在设计中自觉实现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的融合.
其他文献
针对目前地铁测量线路归化改正计算手段落后、效率低下、容易出错、难于现场完成大计算量及复杂情况处理等问题,提出一种全新的基于图形界面的点击法归化改正作业模式,开发出基于Android的点击法线路归化改正模块,通过手机或pad即可在现场轻松完成复杂作业,实现了智能化归化改正测量.实践表明,此方法能大幅度提高线路归化改正的作业效率.
借助于塑料排水立管水膜流摩擦阻力系数猜想公式,建立塑料排水立管终限流量公式;并借助于排水立管水膜流终限长度通式,建立塑料排水立管水膜流终限长度公式.推导了国外使用的怀利—伊顿公式,并发现与我国使用的排水立管相关公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某项目基坑距离周边老旧小区最近处仅5.5m,场地周边条件有限,淤泥层厚,通过分析不利条件,选择了在不同条件下的支护形式,并介绍了通过水泥土搅拌桩对管桩周边淤泥进行加固后带来的有利作用.
地下空间有利于解决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停车难等一系列交通问题,地下空间开发以交通需求为引领已成为共识.国贸交通一体化工程协调地铁和周边地块进行一体化设计,轨道站点产生的大量进出站客流量利用地下空间进行疏散,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形成城市-交通-商业互通的高效模式.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针对既有城市中心区环境复杂的特点形成组合支护、安全评估、智慧建造等创新技术,为以后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提供借鉴.
基于现行公路隧道荷载计算方法,推导出非对称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的计算公式,并进一步分析了中岩墙厚度以及土体内摩擦角影响下围岩压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后行洞开挖会引起隧道围岩压力出现偏压现象,水平侧向压力,隧道内侧小于隧道外侧,拱顶垂直压力,隧道内侧大于隧道外侧;拱顶垂直压力偏压比随中岩墙厚度的增大而减小,水平侧向压力随中岩墙厚度增大而增大,拱顶垂直压力偏压比随土体内摩擦角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随着核电厂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核电厂将面临复杂的厂址地基条件,使得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变得十分敏感和显著.另外在实际核电工程项目中,核电厂房、辅助结构等在同一场地,单个核电厂房和地基的动力相互作用在实际工程中并不存在,因此对核电等大型工程动力分析中研究群体厂房SSSI效应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某一核电厂核岛厂房为例,采用3D有限元子结构法,建立单独核岛厂房和群体厂房(核岛厂房+周边厂房)两组模型,开
研究基坑范围内既有桩基对开挖过程中基坑变形的影响,以寻找利用工程桩控制基坑变形的方法.对基坑开挖施工进行数值模拟,选取坑内工程桩满堂布置和承台下布置两类典型断面,考虑既有桩基是否跟垫层相互结合分别建模分析.结果表明,既有桩基的存在能抑制坑底隆起和坑壁侧移变形;既有桩基与垫层有效连接,可使得垫层发挥类似平面支撑的效应,显著减小基坑水平位移.因此,及时设置垫层,在垫层中配置钢筋网与既有桩桩顶可靠连接,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任务制定,是一项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内容与传达实践能力的平台.根据国家现行的建筑设计规范研究发展,往往不能满足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任务的特征.在国内设立相应的专业及在建筑、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及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及家具设计等领域都需要既规范,同时又理性对待历史建筑价值中个体面貌的辨析问题.而培养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人才,高校需要引入教学思维的专业性与工程深度.理性对待矛盾,创造能够契合时代
色彩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视觉元素,建筑学专业的色彩设计课程在授课内容安排、课题的设置上应围绕其设计实践的应用目的展开,即通过对色彩相关知识的学习、课题设计实践的训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建筑设计中色彩要素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建筑历史类课程是能促进建筑学、城乡规划等专业实现通专结合的重要课程类别.为实现传授专业知识、开阔学生文化视野、培育批判性思维和正确价值观的通专结合目标,基于其知识点在自身体系化、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内容属性等方面的差异,将知识点分为地域文化型、交叉型、多元观念型等三种类型,并提出相应的“PBL+文化扩展”“翻转课堂+合作研究课题”“对分课堂+观点讨论”等教学模式,以期推动通专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