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应用的现状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将代谢组学技术广泛运用到传统的中医药研究中,从本质上揭示中医药的作用原理,以期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进展.方法:概述代谢组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的分析技术,从代谢组学与中医症候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筛选、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论述代谢组学在中医药中的应用.结果与结论:代谢组学与中医药学的结合,将探索出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研究的新方法与新途径,应用前景广阔.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社会支持对调理老年偏颇体质影响.方法:将100例偏颇体质老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实验组进行调体干预并有支持系统实现过程控制,对照组实施调体干预,空白组维持原有生活方式,干预后评价三组老人的调体行为并判定中医体质情况.结果:实验组对调理体质的认知和技能有明显提高,偏颇体质改善明显,其中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改善最为显著.结论:社会支持系统对于偏颇体质的老年人进行体质调理
本文从体质与女性不寐的关系入手,简要回顾了历代医家对体质与不寐的认识,指出现代体质学说对于认识女性不寐提了供新思路.以气郁体质为例,提出了以"三辨原则"为核心的女性气郁质不寐的整体调理体系.通过药物调理,情志调理,生活方式调理,建立以“三辨原则”为核心、中医内治法、外治法相结合、涵盖情志调摄、饮食调养、生活方式转变等方法在内的整体调理体系,形成综合的调理方案,坚持“内外结合、治养结合”的方针,从整
目的:探寻中医体质综合干预对象依从性特点,为体质干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使用选项赋值与得分标准化方法,对508例中医体质综合干预对象在26周内的干预依从性进行量化,继而进行依从性的描述、不同特征干预对象依从性的比较以及干预依从性与干预效果关系的分析.结果:干预对象26周内总分、情志、饮食、起居、运动、经络方面依从性平均分分别为51.8±12.8、54.3±16.3、36.4 ±21.3、79.1±
目的:探讨中医体质综合干预对体质及生命质量和实验室指标的效果.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设计,募集自愿参加中医体质综合干预(情志、饮食、起居、运动、经络5个方面)的对象595例,收集干预前、干预3个月、干预6个月中医体质量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以及实验室指标的数据.结果:获得有效数据509例.①与干预前比较,干预3个月后平和质得分显著提高(59.30 VS.62.97,P<o.05),7种
目的:探索使用中医"体质"理论指导下的抗癌二陈方治疗肺癌的规律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口服钱彦方教授抗癌二陈方,将肺癌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1例和西医治疗组31例,随访患者的生存期.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生存期长于西医治疗组(P<0.05).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失败率低于西医治疗组(P<0.05).结论: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坚持
老年人由于脏腑由盛转衰,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导致水液代谢失调而易生痰湿,饮食起居的失常则加速肺脾肾的衰老,水湿运化不及,更易聚湿生痰,形成痰湿体质,而痰湿体质与与便秘、哮喘、胸痹、中风等诸多老年病密切相关.利用体质可调性,可从药物,养生保健等方面给予体质以综合调理,降低痰湿体质对老年病的易感性,既可延缓衰老,又可预防疾病.
抗老防衰、延年益寿是人类千百年来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体质与寿命的关系密切,寿命的长短,取决于体质的强弱,同时指出研究体质与寿命的关系,是一个极为重大的课题,对生命科学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中医的衰老学说入手,提出研究体质应与"治未病"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应用中医抗老防衰、延年益寿的对策,"因人制宜"的调理体质,以期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目的:观察肛瘘术后湿热体质护理促进创面愈合的效果.方法:将60例肛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给予体质护理和常规护理,两组换药方法相同,比较创面愈合情况.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术后创面疼痛评分、创面分泌物评分、创面愈合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肛瘘术后湿热体质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了解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对中医体质健康管理内容的掌握现状,并寻求能有效提高该类机构人员体质健康管理能力的方法;方法:对浙江省内各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开展中医体质健康管理培训,并分别于培训前后通过问卷考核方式评估培训效果;结果:培训前:中医药学历及高学历培训对象问卷得分显著高于其他类别培训对象(P<0.05),全体对象在体质基础理论模块得分显著高于体质辨识、体质干预调理模块(P<0.05);培训后:各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对通心络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全面检索通心络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文献,并按照文献选择标准进行筛选.对以基础治疗为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治疗作为治疗组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3篇文献,通心络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高于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合并RR=1.26、95%可信区间(CI)(1.2,1.33).结论:通心络治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