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先实脾”治未病思想的临床运用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届全国中医体质学术研讨会暨2008国际传统医药创新与发展态势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wang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原则,由张仲景所提出,是一种调质"治未病"的思想。笔者对"肝病"是已病状态,"脾不实"则是一种非病状态下隐性病理体质归纳的一种理解,对于慢性乙型肝炎、骨质疏松、女性更年期症候群、郁证,采用"当先实脾"的法则,开拓了临床思维,增加了临床疗效,说明中医体质学的理论与实践均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其他文献
黄褐斑是一常见的获得性、对称性斑片状色素沉着病。中医采取疏肝解郁、健脾益气、调补肝肾的原则,内服外敷等综合疗法,疗效显著。
"治未病"是中医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本文通过"治未病"思想的阐述,提出了在现代医学模式下,"治未病"对提高国民健康,降低医疗费用等方面,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治未病"是我国中医学伟大思想宝库中的一朵奇葩,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现代医学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的调整,中医学"治未病"思想的指导地位,不但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医历来十分重视预防、养生、"治未病",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也奠定了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基础,形成了最早的健康模式。现代医学倡导的"预防为主"战略
"治未病"思想是我国传统医学留存的宝贵遗产,是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医疗与保健体系的重要依托与参考。在我们已经拥有较为完备的理论系统与指导思想的今天,如何顺利地开展"治未病"工作和及早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医疗与保健体系,刷新观念,改变社会与民众的治病思想,牢固树立新的社会健康观念,是今后"治未病"工作开展的首要内容。
"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医药防治疾病和保健延衰的重要法则。"治未病"包含了科学的辨证观,并揭示疾病的本质,是人类保健养生、防治疾病的最高境界。关注治未病具有明显的社会与经济学意义。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将"治未病"的思想贯穿于中医肿瘤学领域,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的提前干预。对于减少和延缓肿瘤的发生发展,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总生存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的:探讨从中医"治未病"角度进行脂肪肝的防治。方法:从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病愈防复四个方面论述脂肪肝的防治。结果:从中医"治未病"角度进行脂肪肝的防治,从而阻断或逆转脂肪肝的发展。结论: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民,"治未病"的思维及内涵,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核心。因此,只有从"治未病"角度防治脂肪肝,才能有效降低脂肪肝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治未病"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未病先防;其二,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治未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临证时如何在既病之后,抓住传变的先机,截断治疗,做一粗浅介绍。
体质是病证形成的物质基础,中医很早就重视体质与疾病的关系,认为可以通过体质类型来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及早进行干预治疗,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医个体化的诊疗思想,确立了治病求本,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治疗方法丰富多彩,除了汤丸剂之外,还有药酒膏滋、针灸、按摩等多种方法,若能深入研究,综合治疗,对于亚健康症状的彻底改善,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在秋冬季节容易复发或病情加重的一类疾病,在冬季治疗时一般很难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若在夏季用药,及时调治,往往是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