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Sn波速度层析成像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18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erfadai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度是影响地壳、上地幔流变性的关键因素,而温度变化对S波速度的影响可能要比对P波波速的影响更强,研究上地幔顶部S波变化可为该处热状态区域差异的信息,并为区域构造运动的差异的原因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作为计算工具,利用印度板块对青藏高原的挤压作用强度或推进速度,计算了在模型在弹性本构条件下的响应.
本文以塔里木盆地与周缘山脉为例,研究大陆内部盆地与山脉的岩石圈尺度耦合关系,探讨大陆盆地与山脉的形成过程和动力学特征.
本文依据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项目的资料,发现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航磁反映为规模巨大的,近乎平行的南北两条航行异常带.本文探讨双航磁异常带的性质.
本文利用有限元粘弹塑构造数值模拟技术FEVPLIB,模拟了青藏西部横过该结合带剖面的这一动力学演化过程.这种模式既能解释高原隆升,又能解释边缘沉积盆地的成因.
本文根据青藏高原地震分布情况及航磁资料处理结果进行分析,地震的分布主要有两个特点.与小尺度地幔热流的上涌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英霍面作为地球内部最接近地球表面的分界面,与地表观察结果紧密联系,莫霍面的发现是地震学对地球科学的重要贡献之一,本文综述青藏高原莫霍面研究.
作者假设多波测试线上没有井,单纯用多波参数比来检测气层,检测出气层后再与井的测试结果对比,四分量地震预测结果与铅井结果一致,能很好区分气成亮点和岩性亮点.
本文汇集中国大陆11条地球科学断面,数十条其它地震剖面和天然地震层析资料,结合中国主要成矿域成矿区(带)划分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成矿域地壳厚度、岩石圈厚度和岩石圈地幔厚度及速度结构及地震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