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体质与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肝组织病理改变的联系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暨国际中医药管理局专科专病协作组(肝病组、传染病组)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jieyeyi5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阴虚体质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联系,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不同肝组织病理程度与HLA-DRB1、DQA1基因多态性的联系,通过调节病理体质,延缓或抑制病情进展。方法:临床选择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105例,进行中医体质分型:47例阴虚质和58例非阴虚质,105例患者行肝组织活检术,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留取血标本,检测HBsAg、HBV-DNA、HBeAg及肝功能,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测定HLA-DRB1、HLA-DQA1等位基因型。结果:在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阴虚质组与非阴虚质组间,HBsAg、HBV-DNA、HBeAg及肝功能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05例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经病理诊断肝组织无炎症和(或)纤维化改变者仅11例(10.5%),轻度慢性肝炎80例(76.2%),中度慢性肝炎8例(7.6%),重度慢性肝炎6例(5.7%)。阴虚质组的肝组织纤维化病变的发生率为34.0%,显著高于非阴虚质组的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0.05);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LA-DRB1、HLA-DQA1在不同肝组织病理程度间的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数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肝组织病理为轻度慢性肝炎,少数为中度和重度;阴虚体质患者肝组织纤维化病变的发生率高于非阴虚体质,提示阴虚体质的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感染HBV后易发生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改变,可能易发展为肝硬化。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单纯抗病毒治疗(单用贺普丁或贺维力、贺普丁+贺维力序贯、贺普丁+贺维力初始联合)及再联合柔肝抑纤饮后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差别,确立慢乙肝肝纤维化的综合诊疗方案。方法:将60例慢乙肝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贺普丁/贺维力或“贺普丁+贺维力”联合柔肝抑纤饮)和对照组30例(贺普丁/贺维力或“贺普丁+贺维力”)。观察治疗6个月后的中医临床证候、肝功能、FibroScan肝纤维化指标和肝脾
急性黄疸型肝炎治疗不当会造成可“于期而愈”的肝炎长期不愈而成慢性肝炎甚至发展成重型肝炎危及生命。笔者结合临床观察心得,指出在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时,应遵循治病必求本、辨证参机变;治黄首治湿;理气应有度;活血宜得法;毒深须早排的治疗原则。
目的:观察清热解毒与养阴活血法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8(IL-18)的影响。方法:用高脂饲料与四氯化碳(CCl4)制备NASH大鼠模型,乙肝清解解毒颗粒、乙肝养阴活血颗粒、辛伐他丁溶液进行灌胃。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辛伐他丁组、清热解毒组、养阴活血组、清热解毒合养阴活血组(简称合方组)共6组,每组12只。用药4周后常规检测肝功能情况,酶联免疫法检测大
笔者跟钱英教授临证学习多年,耳闻目睹,深知钱师十分重视“肝肾同源”、“肝肾同治”在慢性肝病中的应用,提出了提出“肝病固肾”的学术观点,即“见肝之病,其源在肾,急当固肾”。今以2008-2011年笔者随老师出诊学习的临床资料为依据,运用“中医临床多维检索分析系统”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对钱老“肝病固肾”的学术思想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总结老师辨证用药部分经验,供同行参考,为传承名老中医经验尽绵薄之力。
瘀血阻络证是慢性肝炎向肝纤维化发展中的关键病理变化。钱英教授在防治肝纤维化瘀阻肝络证的过程中,认为“肝无血养则失柔,木无水涵则枯萎”,故治疗时倡导“养血柔肝”法。本文作者在随诊学习中,对钱英教授“养血柔肝法”治疗肝纤维化代偿期的经验进行了初步总结,并对继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有所感悟,仅供同道参考指正。
本文详细介绍了章老关于肝气虚与肝阳虚观点的论述,从历史文献多个角度认为肝气虚与肝阳虚是客观存在的,结合临床指出肝病的辩证分型与肝气、肝阳有着密切的关系。认为肝气、肝阳与肺气、心气、脾气、肾气、这几种气都是诸脏生理功能之气,并分别论述了肝气虚、肝阳虚证的临床表现,进而指出肝气虚、肝阳虚的判断要点及肝脾的辩证关系,重申肝气虚和肝阳虚是客观存在的,是肝之疏泄功能不足的具体表现,故在临证时必须益肝气,补肝
目的:探讨PBC患者肝脏雌激素受体(ER-α)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和血清诊断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采取横断面研究方法,以未治疗的80例女性PBC患者为研究组,基线匹配的健康女性志愿者10名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各组外周血IL-6、IL-8、IL-22、TNF-α、IFN-γ及AMA-M2、SP100、GP210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肝穿组织雌激素受体(ER-α)表达,指标相关性采用
目的:采用乙肝系列中成药(乙肝清热解毒颗粒、乙肝益气解郁颗粒、乙肝养阴活血颗粒)探讨中医清热解毒法、益气解郁法、养阴活血法单独使用及联合应用对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病理损伤和ECM代谢紊乱的影响。方法:用猪血清腹腔注射诱导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成模后再用乙肝系列冲剂进行干预治疗,观察肝脏组织的HE及MASSON染色的病理改变,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肝纤维化四项指标,Ⅰ型、Ⅲ型胶原,TGF-β、PDGF
某院将收治的70例原发性肝癌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为中医辨证加肝动脉介入治疗35例,对照组为单纯肝动脉介入治疗35例。通过对照研究,显示中药和介入组改善临床症状明显优于单纯介入组;肿瘤缩小率两组基本相同,但肿瘤稳定率(PR+NC)显著高于单纯治疗组;生存期明显提高,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肝癌具有明显优势。本研究指出中医辨证论治综合介入化疗栓塞治疗,取长补短,抑制了肿瘤的生长,改善临床症状,延长
目的:在现代医学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蝉农利水方治疗肝硬化并大量腹水,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明确其作用优势,尝试提出本病的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方法:按照随机对照原则,本临床研究观察了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6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限水限钠、保肝、利尿、补充白蛋白、应用抗生素等基础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复方蝉衣利水汤口服治疗,两组均采用15天为一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