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化进程中城乡结合地区居住空间演替研究--以南京板桥地区为例

来源 :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55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一些大都市周边已经出现了郊区化现象,这些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地区居住空间的演替有着独特特征。本文以南京市板桥新城为例,通过ArcGIS、实地调研访谈等方法,分析南京市郊区化进程中城乡结合地区居住空间的变迁特征,并对板桥新城基本情况、居住空间扩展、核心组团、地价水平、空间分异现象、动力机制等作了具体的分析。本文认为城市土地制度、城市规划政策、较好的交通配套设施期望是板桥地区居住空间演替的主要动力机制,并且从社会空间与物质空间两个角度提出了板桥地区未来理想的居住空间结构。
其他文献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线下支付的兴起,移动支付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由关注线上入口到线下场景的竞争态势。本文建立在梅洛维茨的信息场景理论和媒介学的中介化理论基础之上
会议
麦奎尔(Scott McQuire)提出"地理媒介(Geomedia)"(2016)的概念,认为其是数字化时代城市媒介的新属性,具有无处不在(Ubiquity)、地理定位(Positionality)、实时反馈(Real-time Feed
本研究以两个形式迥异却又相互关联的"网格化治理"个案为对象,探讨治理技术媒介化趋势下的城市公共传播网络新形态——形成中的"湿网".作为一种新的意象,"湿网"概念不仅是对
基于对市政府微信公号"上海发布"公共服务平台的考察,本文提出"网络空间涵化"概念以探究数字传播网络与城市政府现有传播网络间的动态关联和实时变化.概念意图针对传统"媒介
本文重点阐述了新生代农民工利用手机建构自我认同的过程,手机与用户的交互已经构成了他们的日常自我叙事系统.依托手机的各类社交网络服务不仅仅体现出技术的变化,更是让原
基于本课题组进行的中国十城市政府"双微"及党报集团媒介融合转型的经验性调研,本研究提出"节点主体"的概念,旨在探讨当下中国的新媒体实践如何改变了传统大众媒介支撑的社会
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当中,"城中村"作为一个特殊现象,大家对它的认识经历了从"毒瘤"到"社会保障性住房"的转变,更多的人认识到了它的存在价值。"城中村"由于其特殊形成过程,具
  自1998年施行住房制度商品化改革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职住错位现已成为研究城市交通拥堵原因时绕不开的一个话题。目前职住研究成果较为
  当前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去房地产库存。本文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以城市总体规划的居住规划专项为依托,阐述当前住房供应与市场需求低效对接的挑战,尝试探讨解决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