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溶蚀作用增强页岩水相自吸返排能力实验研究

来源 :第十六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zhe1983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页岩气藏具有毛管力高、黏土矿物含量高、初始饱和度低、孔隙结构复杂等特征,外来水相极易在毛管力的作用下进入并滞留储层,从而诱发严重水相圈闭损害.水平井分段压裂作为页岩气藏增产改造的主要技术手段,单井入液量大,返排率低,大量压裂液的进入并滞留严重影响页岩气的解吸-扩散-渗流能力.页岩中有机质、黄铁矿等组分易与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且氧化过程会产生H+,氧化反应的同时也伴随着无机矿物的酸溶反应。页岩中组分的氧化溶蚀使得页岩微观孔隙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页岩水相自吸及返排效果。本文以川东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对同一块页岩岩样依次开展自吸流体为模拟地层水(3% KCl溶液)和氧化液(20%H2O2+3% KCl溶液)的自吸实验,利用单位面积自吸量、自吸后岩样渗透率损害率等参数分析氧化溶蚀作用前后自吸能力的变化。研究表明,页岩中黄铁矿、有机质等组分易与氧化液发生氧化溶蚀反应,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升高,同时伴随着Fe3+的产生。岩样自吸氧化液后声波时差变大,岩样微观孔隙结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孔隙体积增大。自吸氧化液过程中,氧化液在毛管力作用下进入岩样并与岩样发生氧化溶蚀反应,其单位面积自吸量比自吸流体为模拟地层水岩样的单位面积自吸量更大。由于岩样中部分组分被氧化或是溶蚀,岩样孔隙体积增加,最终水相自吸量增大。0.25 MPa返排压差下2次返排的返排率差距最大,利用毛管力公式进行计算可知,页岩氧化溶蚀主要导致微米级孔隙体积增大。氧化溶蚀作用有利于改善页岩微观孔隙结构,有助于页岩水相返排及渗透率恢复。研究页岩氧化溶蚀作用有利于为页岩气藏水相圈闭损害缓解提供理论指导。
其他文献
煤系页岩气作为页岩气的一种重要类型,其研究程度较低(李玉喜等,2009;邹才能等,2011;陈宗清,2011;张吉振等,2014).我国含煤盆地多,煤系地层泥页岩分布广泛,累计厚度大,常与煤层、致密砂岩层互层,可形成页岩气藏或与煤层气、致密砂岩气叠置型气藏,煤系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潜力可观.应用有机碳、Rock-eval热解、显微组分分析、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高压压汞法、N2和C
本次研究中主要采用了薄片镜下观察和氩离子抛光扫面电镜观察两种方法对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大小及孔喉结构进行了分析.本次试验,分别选取研究区沙一下亚段63块样品(砂岩、碳酸盐岩储层37块,泥页岩储层26块)进行薄片分析和24块样品(砂岩、碳酸盐岩储层19块,泥页岩储层5块)进行氩离子剖光扫描电镜分析.
致密储层(层状和块状细粒致密储层)在降压开采过程中,驱动能量分为明显两段:当地层压力大于饱和压力时,为弹性能量驱动阶段;当地层压力等于饱和压力时,开始溶解气驱动.根据页岩岩石弹性力学性质和页岩内流体性质等,可对弹性驱动可动油率及溶解气驱动可动油率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仅为一种可能性,即由原始状态到最终状态的理论可动油率,未考虑中间变化过程。天然条件下,由于泥岩和页岩致密、渗透性较差,只有距井筒一定范围
目前,在进行页岩纳米(~0.3-100nm)孔隙结构分析时,常使用低压气体吸附的方法来定量表征页岩纳米孔隙结构特征,但是这些方法主要适用于具有单一孔且规则孔分布的材料,对于以纳米孔隙为主且具有强不均质性的页岩样品,低压气体吸附法在使用时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在充分认识有孔材料吸附理论和孔隙结构表征的基础上,利用低压氮气(N2)、二氧化碳(CO2)和氢气(Ar)吸附法测定了大量实际页岩样品
本文立足鄂东煤层气田保德区块的勘探成果和认识,结合鄂东煤层气田韩城区块高中煤阶煤储层研究方面的资料,从煤岩煤质、孔隙度、渗透性、含气性、吸附和解吸特征等方面,对高中和中低阶煤储层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
为了解石楼北区块致密砂岩气储层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本文通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压汞实验结果分析等,研究了目的层山23段、山1段、盒8段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物性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储层以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岩屑砂岩次之;储集空间类型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微裂缝等次生孔隙;储层平均孔隙度3.03%-6.72%,渗透率0.0094-0.153m D,属于特低孔、特低渗砂岩储层。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
徐家围子断陷是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前人把沙河子组作为深层火山岩气藏的主要源岩层.近几年研究发现沙河子组储层致密、源储叠置、近源聚集,具有致密气藏特征,勘探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目前将沙河子组自下而上划分为四个三级层序,但各三级层序的烃源岩特征及生烃潜力还不清楚,有必要对沙河子组开展系统、全面的烃源岩评价,从而综合评估其生烃潜力.通过对全断陷沙河子源岩样品的分级统计分析,确定了气源岩
库车坳陷北部构造带勘探进程相对滞后,发现落实的圈闭较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北部构造带为致密砂岩油气藏,油、气、水等流体的分布不完全受构造圈闭控制.迪北地层中的流体分布具有明显油上气下的非重力分异的特点,这些流体的异常分布与成藏过程的密切相关.主力储集层为侏罗系下统阿合组,其物性条件差,实测岩心孔隙度平均值为5.59%,平均渗透率为0.746x 10-3 um2,属于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油气同位素
近些年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页岩气勘探浪潮的兴起,对钻探过程中的天然气样进行实时、实地的碳同位素分析成为一项急迫的现实需求。在钻探现场对碳同位素进行连续快速的分析,不仅保证了样品分析的连续性、时效性与准确性,也能够对钻探进行中所呈现出的地质信息作出及时的反馈。而色谱-光谱(GC-IR)同位素检测技术的重大突破,使这种实时、实地分析变为可能,实时同位素录井技术也相应形成。实时碳同位素分析技术,紧跟钻井
苏里格型致密砂岩气田各井天然气成份、同位素特征变化较小,没有发生明显的分异作用,且都表现为与下伏煤系烃源岩演化程度具有很好的匹配关系,已经有多项研究成果证明了近距离运移特征,由于盆地经历了突变异常热事件,砂岩在热异常作用下发生热开裂作用,刚性的石英颗粒微热裂缝发育可能反映地层发生了热裂开作用,单个热裂缝规模可能较小,以微裂缝特征为主,但大范围形成密集的微热裂缝网络,使连通性能变好,勾通了烃源与源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