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云防雹增雨作业区的雷达判定

来源 :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暨中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50周年纪念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ga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流云防雹增雨作业区的判定是人工影响天气中科技含量最多、又是作业指挥中最关键的环节.本文对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及应用经验作了归纳和提炼. 雹云防雹作业部位,应选择在雹云中自然雹胚形成、增长、运行的区域;对流云增雨作业部位,也应选择在对流云中雨元形成、增长、运行的区域.根据理论和观测研究的结果,这区域就是“穴道”.
其他文献
龙卷风是一种伴随着高速旋转的漏斗状云柱的强风涡旋.强烈的龙卷大多是由一类称为“超级单体”的对流风暴产生的,本文利用卫星反演技术,分析了龙卷风发生前30分钟的NOAA卫星资料,结果表明,卫星反演的粒子有效半径的垂直廓线特征能够较好地预示龙卷的发生。
在同一个大尺度环流的背景和触发机制下,间距不远的区域出现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概率并不相同。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往往在特定的地形下沿着某些轨迹而出现,这充分说明了地形对于中小尺度天气发生发展的影响.某些区域的地形显然特别有利于系统的生成或者辐合的加强,当对流系统移入这一地区时,往往得到加强并在当地或河流的上(下)游方向成熟,产生强对流天气事件。本文主要揭示了贵州鸭池河流域强对流天气发生的特殊现象,
利用宁夏23个气象站1961-2004年冰雹天气观测资料和宁夏冰雹灾情资料,统计分析宁夏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归纳宁夏冰雹天气的地域分布特征,绘制宁夏冰雹地域分布图、重点防雹区域分布图以及冰雹源地和路径图,为宁夏人工防雹作业提供科学参考.
利用2004-2006年全区25个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从中分离出4-9月产生降水的层状云As、Ac、Ns、Sc及其日期和时段、降水量,结合银川、固原宁夏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CD)观测的层状云体扫资料、卫星云图、对应的天气形势进行分析,得到了宁夏层状云的回波顶高、回波强度、零度层高度等参数特征;日降水量≥6.0mm过程;中部干旱带层状云降水最大概率74%~85%;大到暴雨降水主要是混合性层
雨雾,即降雨过程中出现的雾.由于其低能见度,且伴有降水,因此对交通运输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国内外对雾的观测研究较多,对雨雾特征也进行过一些探讨,指出雨雾常形成于锋面前后,并将雨雾分成锋前雨雾、锋后雨雾和锋际雨雾,认为雨雾的产生是由于雨水的蒸发对广东的一次雨雾的宏观特征做了分析.但总的来说,对雨雾的形成过程及物理特征深入分析并不是很多.为此,本文将利用我们观测获得的丰富的雨雾资料,对其特征做深入
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大部尤其南方地区连续遭受四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袭击,这次过程影响范围之广、强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总体上为50年一遇,其中贵州、湖南等地属百年一遇,为历史罕见.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贵州、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广西等地区的交通运输、电力传输、通讯设施、农业及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和损失,据统计,受灾人口达一亿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100亿元。这次灾害
随着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迅速发展,人们影响局部天气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工影响天气对局部自然天气造成的影响也随之加大,本文讨论了人工影响天气与地面气象观测记录、数值预报模式、天气预报业务和公众气象服务之间的矛盾,并提出解决矛盾的几点建议.
根据AgI催化剂核化形成人工冰晶原理和“播云温度窗”概念,计算了滇东南地区云体可催化部位的各月高度变化值,对BL-2型作业火箭的性能特点和播撒催化能力进行分析,得出BL-2型火箭适用于滇东南高原地区冬春季的人工消减雨作业,并据此制定2008年3月底4月初文山50年州庆期间的人工消减雨作业实施方案
利用河南省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资料,结合河南省乡镇雨量资料,设定阈值,得到较大尺度云团的回波信息,采用国外最普遍的质心线性外推方法,将新一代天气雷达混合反射率进行质心线性外推,并利用乡镇雨量站高时间分辨率的降水资料和高时间分辨率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基数据,动态生成Z-R关系,并把前一时次的Z-R关系代入到临近预报中累积外推出1 h,2 h降水预报场,预测短时最佳人工增雨作业区.实践表明在较短的时间内,线
催化剂扩散问题是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和试验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国内外已经开展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并形成了一些理论模式,但是由于计算相关条件复杂,计算量大等原因,这些理论模式在应用到人工影响天气外场作业上仍比较困难,为此,建立一个理论简化,计算简单的催化剂扩散模型对于人工影响天气外场作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催化剂扩散的随机游动模型的理论依据,阐述了模式前处理,模式运算以及模式后处理的设计方法、数值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