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代谢组学研究纳米银颗粒的生物效应

来源 :NCEC2019第十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gho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纳米银(AgNPs)生物效应的研究大多基于靶向技术。然而,基于金属组学等非靶向技术的AgNPs的生物效研究较少,制约了人们对AgNPs的生物安全性准确评估及其毒性机制的认识。
其他文献
氨及有机胺是大气中普遍存在的一类重要的含氮化合物,它们可以通过生物质燃烧、畜牧业养殖、工业品生产、机动车排放等一次来源直接进入大气。
微生物燃料电池型生物毒性传感器(Microbial fuel cell biosensor,MFC-biosensor)不需要额外的换能器,装置结构简单,能满足水质监测中原位在线分析的需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氨和有机胺是大气中广泛存在碱性气态物质,已有的研究表明,氨和有机胺是大气二次气溶胶(SOA)的重要前体物,对SOA 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磷是海洋浮游生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之一,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1]。在寡营养盐海域,由于生物吸收等作用,表层海水中活性磷的含量很低,在纳摩尔量级[2]。
可靠又便捷的测定技术是研究极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影响的重要前提。主流的主动采样技术需要现场取样后带回实验室分析,耗时耗力,且只能获取污染物的瞬时浓度。
随着人们感知事物变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现代在线监测设备成为目前环境监测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目前市场上存在大量不同品牌的土壤水分传感器,并已广泛应用在农业种植研究和实践中。
Fluorescence technology has been increasingly applied in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characterization due to its remarkable sensitivity and selectivity.
卤乙酸和卤氧化物是消毒工艺中备受关注的消毒副产物,目前测量卤乙酸的标准方法是采用气相色谱结合电子捕获检测(GC-ECD)或气质联用(GC-MS),该方法的缺点在于需要对水样进行液液萃取和衍生化复杂处理,费时费力。
重金属污染的防治与修复是当下环境保护的重要议题,重金属污染涉及大气、水体、土壤、食品安全等诸多领域,此外部分重金属污染有沿着食物链富集且在人体不易代谢排出等特性,从而对人体健康危害巨大[1]。
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具有不同的健康危害,粒径越小的大气颗粒物更容易进入人体呼吸系统,而且能够吸附更多环境污染物(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对人体健康构成更大的健康威胁。近年来,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严重,区域人群肺癌发病率明显增高,亟需对该典型区域大气细颗粒物毒性组分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展开研究,以便深入剖析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