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纯培养和DGGE技术研究西藏地区传统牦牛乳制品中微生物的多样性

来源 :第九届乳酸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sdf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地区传统发酵牦牛乳中蕴藏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研究其生物多样性对于品质改良和微生物资源挖掘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8-9月期间,从西藏自治区的7个地区的不同牧民家庭,采集牦牛乳和乳制品共39份,对其中蕴含的微生物采用传统纯培养方法和非培养方法的DGGE技术进行了研究.采用BCP平板计数法检测了所有样品中乳酸菌活菌总数,结果显示乳酸菌活菌数变化范围在6.76 log cfu/mL ~ 9.37 log cfu/mL,且大多数样品乳酸菌数在8.0 log cfu/mL以上.采用MRS和M17培养基对样品中的乳酸菌进行了分离,获得乳酸菌分离株213株.通过表型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法对所有乳酸菌分离株进行了鉴定,213株乳酸菌分离株属于6个属22个不同的种和亚种,其中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118株,占分离乳酸菌总数55.40%;其次为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74株,占34.74%;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5株,占2.35%;乳球菌属(Lactococcus)8株,占3.6%;肠球菌属(Enterococcus)4株,占1.88%;魏斯氏菌属(Weissella)4株,占1.88%.从中可以看出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28.17%)和乳明串珠菌(16.43%)是本研究中西藏自治区牦牛奶中的优势菌种.同时,采用非培养的PCR-DGGE技术分析研究了西藏地区有代表性的7份牦牛乳中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显示牦牛乳样本中包含了4种乳酸菌(L.bulgaricus, Lac.lactis,L.helveticus和Sthermophiles)及肠杆菌等微生物.
其他文献
以中国传统发酵食品为材料,筛选到一株产α-半乳糖苷酶的乳酸菌,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16S rRNA等方法,鉴定为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并命名为唾液乳杆菌XH4B (GeneBank 索引号:JX125456).综合酶活力及菌种特性研究,结合相关性分析,确立了菌体生物量与α-半乳糖苷酶活力之间的正相关性;再结合培养基优化、生物膜诱导,实现了乳酸菌的高密度
双岐杆菌属是高G+C含量、无芽孢、无运动性、无鞭毛、革兰氏阳性厌氧细菌的总称。近些年来,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演进,关于双岐杆菌分类和进化的问题正逐步发展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但由于学者往往更加关注与工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物种,现今发布的基因组大多归属于长双岐杆菌、动物双岐杆菌、短双岐杆菌等8个种,仅占双岐杆菌属的17%。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界对不同物种分类学地位的确立及其进化过程的科学探索。本研究以
本研究旨在使用细胞模式与小鼠动物模式来探讨一种合有乳酸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 01之活性乳酸菌饮品对肠道健康之影响.将L.paracasei 01置于含有脱脂乳粉、葡萄糖、蔗糖与异麦芽果寡糖之基质中,于38℃进行发酵72小时后,再以糖浆稀释制成活性乳酸菌饮品成品.于肠道上皮细胞模式中,我们分别使用含有活菌与热致死菌之乳酸菌饮品,并使用未经发酵之发酵基质与糖浆液作为空白对照
会议
本实验旨在研究口服Lactobacillus salivarius菌株对结直肠癌前病变大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及对宿主肠道发病情况的影响.雄性F344大鼠采用二甲肼注射造模,连续灌胃L.salivarius菌株15周后,测定大鼠的肠道菌群组成、肠道代谢产物、肠上皮组织增殖活性及癌前病变(异常隐窝灶,ACF)的发病情况.结果表明,服用L.salivarius菌株可以显著改变实验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可以
双歧杆菌是人类肠道中最重要的菌群,肠道中双歧杆菌的丰度被认为是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虽然双歧杆菌在婴儿肠道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成人肠道中的数目降至较低水平.肠道环境中的营养-生态位被认为是决定肠道菌群丰度及分布的重要因素.目前大量的肠道菌群基因组序列数据的公布,为研究肠道菌群尤其是双歧杆菌的营养-生态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资源.为了研究双歧杆菌在肠道菌群中最有利的底物,我们比较了25株双歧杆菌基因组与
酸面团作为一种中间产品,是包含一种或多种具有代谢活性的乳酸菌和酵母菌的发酵剂.酵子(也称"老酵"、 "老面")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多菌种活菌混合发酵剂.本实验旨在测定添加从河南周口地区的酵子中分离出的一株乳酸乳球菌ZK1对面团发酵的影响.添加乳酸乳球菌ZK1(接种量108CF U/g)的面团初始pH为5.15,30℃发酵24h后pH达到3.65,面团酸度由2.87mL上升至10.13mL(以总酸度计)
豆豉是以大豆为主要原料,利用益生微生物制造而成的发酵食品.得益于云南独特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豆豉中具有宝贵的微生物资源.乳酸菌(LAB)为主的益生菌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中,71个样品分别取自云南省大理州、德宏州、西双版纳州、普洱市和红河州.对样品提DNA,采用添加bar-code的焦磷酸高通量测序方法测序,并分析其中细菌的群落结构.测序结果表明,在门的水平上,几个地州的样品群落较为相似
本研究以采集自克尔梅克共和国和俄罗斯赤塔州的19个自然发酵乳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其中细菌以及真菌的多样性.结果显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分别为细菌和真菌的优势菌门,在属水平,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毕赤酵母属(Pichia)分别为细菌和真菌的优势菌属.通过加权与非加权柱坐标分析后,结果显示两组自然发酵乳样品中细菌的结构按照实际分组情况具有
食品防腐剂对提高食品保藏性具有重要作用.现在使用的防腐剂仍以化学防腐剂为主,存在食品安全隐患.Nisin是世界公认安全的天然食品防腐剂;但Nisin抗菌谱较窄,只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对革兰氏阴性细菌、酵母菌、霉菌及病毒无抑制作用.ClassⅡa类抗菌肽具有抑菌谱广、稳定性高、分散性好、安全高效等优点倍受关注.本研究针对ClassⅡa抗菌肽N-端保守氨基酸序列(-YGNGV-)这一特征和已报道的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