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遥感数据源林分类型分类精度研究

来源 :首届全国林业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haol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研究区4种遥感影像分别实施计算机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并进行精度评估.结果表明不同影像之间计算机分类精度差异不大,其中IKONOS多光谱影像监督分类效果较好,总体精度为72.33%,Kappa系数为0.6772.研究还选取具有较高分类精度的两种初分类影像图,从中提取各种林分类型面积,与实地调查面积进行多级比较,结果表明,当把林分类型分至四级、三级、二级,TM监督分类影像的平均面积精度分别为60.13%、74.52%和88.63%;而IKONOS监督分类影像的平均面积精度分别为11.62%、58.37%和72.62%.
其他文献
桉树(Eucalplus)是世界人工林三大速生树种[桉树、松树(Pintus )、杨树(popalus )]之一。本文通过对四川桉树引种、发展现状分析,结合今后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应对策。
外来入侵种是在自然分布区外的、具有扩散潜力并对扩散地经济、生态或社会造成影响的物种.外来入侵种对林业的影响包括经济、环境/生态和社会影响.文章介绍了国外对外来入侵种的管理对策,对林业外来入侵种影响的评估方法进行了探讨.通过松材线虫病在我国发生和发展的现状来看,结合我国在松材线虫病控制方面的实践,提出从五个方面考虑我国在林业外来入侵种管理策略问题:1.建立林业外来入侵种侵入我国后快速反应体系;2.完
本文论述了杏李种问杂交新品种优良特性及其发展前景,对目前我国杏李杂交新品种引种和栽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对今后杏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要求.
在详细查阅、收集西北地区环境变化、人口、资源、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植被建设模式、现有人工植被建设所依托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技术措施、植被演替等现有资料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以往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对典型地区现有人工植被建设成效调查分析,阐明在该生态环境脆弱地带实施退耕还林(草)的原则;分析总结退耕还林(草)急需解决的理论、技术问题及该地区退耕还林(草)、恢复生态环境的中、长期研究需求;首次提出退耕还林(
本文以湘林1号和湘林4号油茶优良无性系近成熟的种子为材料成功地构建了cDNA文库,通过对cDNA文库进行大规模随机测序,对测序结果与GeneBank数据库进行"电子Northern"和Blast分析,得到了84个Oleosin基因的ESTs,占测序总数的4.44%.核酸和氨基酸序列聚类分析结果确定了油茶种子中存在7个以上不同的Oleosin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鉴定了6个Oleosin全长c
本文采用典型样株和随机取样的方法,对五味子种籽性状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无性系间的种籽横径、种籽纵径、种籽厚度、千粒籽重、千粒仁重、种仁含油率等各性状表现出极显著的差异;在供试的20个无性系中,9911、9907、9913、9919、9918、9914等6个无性系种仁含油率较高,分别为70.17%、69.77%、68.99%、67.51%、65.97%、64.15%;五味子种油的形成与积累与无性
文章介绍一种新的造林模式--饲料牧草林(四倍体刺槐+苜蓿、饲料牧草),既可以很好地保护现有天然林,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又可以缓解林牧矛盾,大力发展畜牧业,还可确保退耕还林5年后的经济收入不下降,荒山造林实现短期内(3~5年)帮助群众脱贫致富,达到兴林促牧,林、农、牧共同发展的目的.笔者从整地、造林、种草、设施养畜技术;及实施计划,应达到的技术指
为探讨鲁西黄泛沙地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幼林的农林间作效果,采用田间对比试验方法,观测了不同间作处理的林木生长量、叶片养分含量、土壤养分和水分含量及作物产量,结果表明:幼林期间进行农林间作不仅能改善林地土壤水分状况,提高林地有机质及速效N、P、K含量,也能明显改善树体营养状况,促进林木生长.间作西瓜-蔬菜、花生-小麦、大豆处理的林木全株叶面积、冠幅、枝条数、平均枝
本文针对赤峰市林业建设中,由于纯林比重大,复层混交林少,树种单一等林种树种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森林景观不协调、稳定性不高、病虫害及火灾危害大、综合效益低的问题,按照建设和谐林业的要求,应用模糊数学理论,结合全市林业区划和林业分类经营界定成果,在对全市主要适宜造林树种科学区划的基础上,分别对全市林种结构和树种结构调整优化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并提出了实现林种树种结构优化目标的主要途径.
本论文从介绍GPS-RTK技术及其应用,针对山区地形复杂、上空遮挡率高、高度角受限等诸多问题,探讨了GPS-RTK技术在林区进行测量时的一些测量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通过实例论证了该技术在林区边界测量中的可行性、可靠性和优越性,并提出一些经验和建议以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