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包裹体在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

来源 :第十九届全国包裹体及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y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储层存在两期成藏,晚期成藏温度最高可达170℃,并与地层埋藏史结合,认为早期成藏时代为晚志留世-早泥盆世,而晚期成藏形成于中新世;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地区天然气捕获温度最高可达2160C,远高于其均一温度峰值区间(110-120℃),结合地层埋藏史,认为天然气成藏形成于晚第三纪。四川盆地安岳气田前寒武系白云岩储层中的天然气捕获温度高达319℃,远高于储层最大埋藏深度对应的地层温度(230℃),结合在储层中存在大量焦沥青,石英-白云石脉及脉体中广泛存在的方铅矿、闪锌矿等特征,推测安岳气田天然气的生成可能与热液作用关系密切。
其他文献
油气藏和古油气藏识别是油气地质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油气成藏过程是油气饱和度增高过程,烃类流体包裹体记录反映了油气成藏过程,从烃类流体包裹体记录分析油气藏,特别是古油气藏是含油气盆地流体包裹体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流体包裹体在油气工业中应用的最重要领域.
塔里木盆地跃进地区位于塔河油田以南,夹持于阿瓦提与满加尔两大坳陷之间,成烃成藏地质条件优越,钻井揭示,油气分布与北东向走滑断裂关系密切,现今油藏埋深在7000m左右,原油以轻质油为主.本文以跃进1X井为例,通过对其奥陶系一间房组岩心进行详细的包裹体研究,对油气成藏期次、温压条件等进行初步探讨.
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微区分析技术(SRXRF)曾被Roedder(1984)称为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单个流体包裹体微量元素测试方法之一.本文运用上海光源BL15U1硬X射线微聚焦及应用光束线站,对脉状热液金矿床含金石英脉的单个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微量元素2D扫描Mapping研究,以期对金属成矿元素在单个包裹体中的分布作深入研究,为成矿作用研究提供依据.
矽卡岩型矿床成矿流体演化成为近年来国际上研究的热点之一,特别是关于矽卡岩型W-Mo、Cu-Au和Pb-Zn等矿床成矿流体演化,前人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即早期近变质矽卡岩阶段和晚期退变质矽卡岩阶段中成矿流体沿着不同的演化路径,控制了成矿流体的成矿作用.尽管如此,目前缺少对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流体演化规律与成矿机制的研究.
甲生盘大型Zn-Pb矿床赋存于华北克拉通北部边缘的中元古代渣尔泰山群浊沸石—低绿片岩相变质带中.该矿床经历了多期Zn-Pb富集:中元古代海底喷流沉积期主要形成块状细粒黄铁矿及磁黄铁矿,并导致Zn-Pb元素预富集;显生宙区域变质阶段Zn-Pb再活化,并在剪切带控制下重新分布、加富,最终形成达到工业品位的矿体.
侵位至中上地壳层位的中酸性岩浆是斑岩型Cu矿和Mo矿、岩浆热液型Au矿和W-Sn矿以及不同矽卡岩型金属矿等岩浆热液成矿体系重要的成矿物质来源.而在不同板块造山过程中,这些中酸性岩浆均有大量发育,却仅有少数可以成矿.因此,探讨成矿岩浆是否有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或演化过程,也一直是矿床学界研究的热点.
原油的混源现象是油气成藏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油气成藏过程常常伴随着多幕次的油气充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充注幕次都对现今的油气藏有贡献.因而确定哪一幕油气充注对现今油气成藏的贡献度最大,才是准确厘定主要油气成藏期的前提,油气相对贡献的定量预测是混源油气定量研究的核心内容.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为例,具有多旋回、多叠合的构造演化背景,发育了多套烃源岩并且发生多期次、排烃过程,所以油气混源现象普遍存在
父子山矽卡岩型铜-钼矿位于湖北省阳新县,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鄂东南矿集区东南缘.矿体主要呈透镜状或者层状产在下二叠茅口组灰岩和石英闪长岩接触带内.根据野外地质观察和矿物组合关系可以将成矿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进矽卡岩阶段;退矽卡岩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碳酸盐阶段.综合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认为温度的下降和沸腾作用可能是控制父子山铜一铝矿床矿石沉淀的主要机制。
本研究建立的CH4-N2-CO2体系的状态方程可应用到相应流体包裹体研究中,用来计算相应包裹体体系的等容线,另外结合Jager and Span(2012)提出的固态CO2吉布斯自由能模型以及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中的相变温度,可以获得相应包裹体体系的组成和体积性质。
本文对该矿床中与成矿关系密切的闪锌矿、萤石、石英、菱锰矿开展详细的岩相学工作,首次在萤石中发现大量的含co:包裹体。通过流体包裹体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初步探讨成矿流体特征,同时也结合C-O-S-Pb同位素,示踪成矿物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