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与海南华侨华人

来源 :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jiakou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0月中下旬召开并闭幕的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新时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复兴离不开广大海外华侨华人的参与,而海南省由于自己的战略地理位置以及历史发展轨迹,是除了广东省、福建省之外的侨务大省之一,海南籍华侨华人又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南海地区的东南亚地区,海南籍华侨华人与中国内地存在语缘、地缘、亲缘、血缘和神缘等密切关系,众多的海南人通过海路移居东南亚并熟悉当地状况,在当地逐渐繁衍壮大,对当地也对中国内地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为中外友好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海南华侨华人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实施会发挥出特有的"桥梁"作用.
其他文献
采用"地方性知识"理论视角,以天津市刘园村祥音、杨家庄永音和挂甲寺庆音法鼓为研究对象,透过"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运用文献资料与田野考察的方法进行城镇化背景下非遗保
湘西苗族傩戏是一种与苗族民间信仰紧密相关的仪式戏.在湘西多民族傩戏流派中具有独特性,至今仍在传承.表演风格上,湘西凤凰傩戏有南派、北派之分,在题材选择、表演方式、曲
文化景观是由认知者复原或"发明"的,正是在认知与展示中,文化景观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多样性与意义.在地方民众的社会记忆中,万荣笑话的产生具有污名化的色彩,尽管在去污化实
宗教艺术以信仰为支撑,在当代社会中的境遇不尽相同.就傩戏而言,其存在与发展离不开傩戏艺人,然而科技进步、社会变迁等带来一系列的转变,这也使得宗教艺术面临危机.傩戏这类
土族居住习俗主要表现在地域性民居"庄廓"营造的技艺、仪式,内部空间的划分、装饰以及居住禁忌等方面,既具有与河湟地区其他民族共有的特性,也有与自身文化相适应的独特性.随
社区是非遗保护的主体和中心,本文以重庆广阳明月沱社区为例,展现中国非遗背景下民间文学的社区保护.社区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依托.同时,民间故事价值的彰显和传承的可
文化涵化是指异质的文化接触引起原有文化模式的变化,文化涵化是文化变迁的一种主要形式.本文以孟津剪纸手工技艺为例,探讨了旅游文化涵化的动机、过程和变现形式,分析了非遗
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代表性乐器,与长调、呼麦等音乐形式一起广为人们熟知,2005年6月2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蒙古族马头琴音乐被列入其中.本文着重从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称来自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进入中国语境后,中国对非遗各种项目的保护采取了适应本土特征的举措,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在
本文基于目前湘西土家族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传播现状,结合湘西土家族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自身特点,提出湘西土家族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