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甘膦异丙胺盐原药的合成及可溶粒剂的制备

来源 :第九届全国新农药创制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c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特定反应介质中,采用草甘膦酸和异丙胺为原料合成了草甘膦异丙胺盐原药.本方法将盐析与合成相结合,直接制备得到草甘膦异丙胺盐原药,且反应液可循环套用,反应总收率在90%以上.该方法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0610154750.X).试验证明:58%草甘膦异丙胺盐可溶粒剂的配方组成为草甘膦异丙胺盐原药82%、助剂9380 6%、黏结剂P 4%、稳定剂N 2%,有机硅消泡剂0.5%、硫酸铵5.5%.所制备的可溶粒剂各项技术检测指标合格,制剂性能优良.
其他文献
为寻找新型环境友好型杀虫剂,由邻苯二甲酰亚胺同肼、芳香醛、脂肪胺反应,合成了20个含有酰腙结构的邻苯二甲酰胺类衍生物.其化学结构均通过1H NMR及HPLC/MS确认.初步的杀虫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对、桃蚜、朱砂叶螨、小菜蛾具有一定的杀虫活性,其中化合物C07在600μg/mL下,对朱砂叶螨的校正死亡率达到87.9%.
目的:Pyribencarb是一类具有新颖化学结构的QOI杀菌剂,为了开展该类化合物的研究工作,探索了其合成方法并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本文以邻氯苄胺和6-甲基-2-吡啶甲醇为起始原料,共经过7步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pyfibencarb,经核磁验证其结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对灰霉病、稻瘟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尤其对灰霉病有特效.结论:Pyribencarb具有优异
本文对黑胸散白蚁的室内生测方法进行了探索,并对生产上几种常规药剂以及60个新化合物进行了室内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滤纸药膜法数据重复性、准确性高于木片浸渍法,一次可测多个化合物,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新化合物筛选方法.常规药剂毒死蜱的活性较高,新化合物SYP—1500也表现出较高的活性.
总结介绍了氟虫腈对害虫的作用机理、氟虫腈在害虫与哺乳动物间选择性原理、害虫对氟虫腈的抗性现状及抗性机制.
本研究对约20个磺酰脲类新化合物进行了除草活性的优化筛选,以期找出合适于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田的新除草化合物.根据普筛和初筛试验结果,选取了5个新化合物进行了重点的筛选研究,室内生测结果表明,新化合物SYP-11050和SYP-4677对小麦、玉米和水稻有一定的安全性,在150-160ga.i./ha剂量下对阔叶杂草茼麻的防效在90%以上,田间小区验证试验结果表明,SYP-11050和SYP-4
本文概述了具有生物活性的喹啉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根据结构特点分为4-羟基喹啉、6-羟基喹啉、8-羟基喹啉、4-胺(肼)基喹啉、喹啉酰胺、喹啉酮、二氯喹啉酸衍生物以及其他等8类化合物,对其生物活性进行综述,并介绍了部分农药品种的合成方法.
为评价有机硅助剂对农药制剂的生物活性影响,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对分别添加有机硅助剂S233、S240、FGM683的30%毒死蜱水乳剂和10%苯醚菌酯水悬浮剂的室内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三种有机硅助剂对2种水性化制剂的生物活性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添加有机硅助剂的制剂,其室内活性几乎都高于未添加有机硅助剂的制剂,且添加不同的有机硅助剂,室内活性有较大差异,有机硅S233和FGM683的增效作
海洋放线菌Y12—26的次级代谢产物对稻瘟病菌(Pyriculariaoryzae)等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好的拮抗活性,以P.oryzae指示菌进行活性跟踪,对其代谢物进行分离提取,通过有机溶剂萃取、硅胶柱层析、TLC和HPLC制备等方法,从海洋放线菌Y12—26发酵物中分离得到了1个大环内酯类活性化合物A3b,通过UV、MS、NMR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确定Y12—26-A3b为新结构化合物,分子式
在微生物农药筛选过程中发现一株产生杀虫及除草活性物质的放线菌,编号为612243.通过生物活性跟踪,将612243的发酵产物采用溶剂萃取、层析及高效液相色谱制备等分离手段,获得一个具有杀虫活性的化合物612243-A和一个具有除草活性的化合物612243-B.SSPRC-612243-A分子量为415,分子式为C25H37NO4.经光谱学分析和文献查阅,确定该化合物与杀粉蝶菌素A(piericid
本文对高含量草甘膦钾盐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确定直接反应法是生产草甘膦钾盐原药的合适方法.即通过95%草甘膦原药和粉状氢氧化钾混合均匀,加水搅拌使其反应,温度控制在30-90℃,所得产物进行冷却烘干即为高含量的草甘膦钾盐原药.该方法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0610154745.9).试验证明:70%草甘膦钾盐可溶粒剂的配方组成为草甘膦钾盐原药90%、助剂X-15 4%,黏结剂P 3%、稳定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