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缝洞物理模拟的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来源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2005年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winand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主要是缝洞体,缝洞埋藏深,发育规模不等、程度不均,伸展方向不一,分布位置不同定,缝洞反射特征多变且难以识别。为此,从实验室物理模型正演出发,分析了缝洞的地震响应特征。模拟的缝洞从单一缝、洞到缝洞混合,模拟的地质条件从简单到复杂,观测方式从360°旋转到野外实际观测。通过对各种采集记录的分析,认识了不同缝、洞模型的地震波传播特征,裂缝的方位各向异性特征,缝洞的地震响应特征,裂缝密度随观测点距变化的缝洞地震响应特征等,为实际缝洞反射特征的识别和缝洞型储层预测提供了依据,也为设计更加科学、经济、可行的采集观测系统提供了实验数据。
其他文献
本文试图从图书馆绿化建设的角度,探讨园林绿化在图书馆建设中重要性,进而扩展探讨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窗口的图书馆,如何为读者创造一个舒适的绿色求知空间,为城市的建设发展体现
松辽盆地外围地区发育一系列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小型沉积断(凹)陷,呈现与盆地类同的发展演化过程,但其内幕结构的复杂程度及勘探难度远大于盆地内部。这些地区表层和深部结构
会议
利用钻井泥浆比重和地层测试资料约束地震速度可以有效识别地层异常压力带。具体步骤如下:(1)以测井资料为基础,钻井泥浆比重和地层测试资料为约束条件,重构Eaton公式,反演正常压
会议
通常井间地震的速度结构反演是用走时的层析成像方法,在地质体线性尺度大于地震波长时,运用基于射线理论的层析成像能取得较好的结果。非均匀体的线性尺度与波长相近时,基于射线
会议
VSP测井记录了丰富的上、下行P波信息,由于在井中接收,下行P波能观测到比较单纯的地震子波。从下行P波中提取反褶积算子,对VSP上行反射P波作反褶积,能改善VSP上行P波剖面的面貌,提
近地表速度分析是静校正的基础和关键。常规近地表速度分析方法有折射法和层析成像法,近年来,层析成像近地表速度分析是复杂地表条件下近地表速度分析的关键技术。层析成像近地
会议
由于物理结构的不同,传统的三枪式CRT投影机相对于目前的DLP、LCD和LCoS数字投影机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提供最纯粹的黑色,这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无可取代的。在今年广州音响
介绍了正交束的定义及其在地震数据时频分析中的应用。基于常规DFT的时频分析方法已在地震数据处理中得到应用,由于DFT的特定频率分量是无限长的余弦(正弦)波列,要克服吉普斯效
山地的基本特点是地表起伏大而且往往剧烈,通常还伴随着表层低速带速度结构横向的较大变化。通过对当前常用的几种静校正方法的理解,分析了高程静校正、模型静校正、折射静校正
讨论了利用统计学方法对介质进行描述的、能模拟任意复杂非均匀介质的随机介质模型,研究了在这种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的理论问题,介绍了它在开发地震中的实际应用。通过对大量随机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