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配料组分cBN-TiC-Al材料性能研究

来源 :2012全国超硬材料技术发展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05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粘结剂中TiC与Al的体积分数的比例值变化对聚晶立方氮化硼(PcBN)的烧结行为及相关性能的影响,从而得到较佳的配比方案.选择cBN、TiC及Al粉末按设计方案配混料,在1×10-3Pa/850℃真空炉内处理3h后,高温高压下烧结PcBN复合片.通过对PcBN硬度与微观形貌的分析,发现硬度随TiC/Al比值的减小而先增后减,烧结体微观形貌均匀一致,各物相呈相应变化;连续与断续切削实验表明,当TiC∶Al为1∶1时的S3刀片具有比较优异的耐磨损及抗冲击性能.对于cBN-TiC-Al烧结体,TiC/Al体积分数含量比值宜选为1∶1.
其他文献
采用Al/Ti/C/BN粉体为原料,通过原位反应烧结技术制备Al基金属陶瓷复合结合剂立方氮化硼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结合能谱仪(EDS)分析试样.研究结果表明,在1000℃保温1h,反应烧结得到Al/TiC和Al/Al3Ti金属陶瓷复合结合剂立方氮化硼材料.Al含量较低时,产物的主相为Al和TiC;而当Al含量较高时,产物的主相则为Al和Al3Ti.氮化硼与Ti和Al反
本文首次系统地研究了白云石内衬高温高压前后X射线衍射峰与形貌的变化,进而讨论了温度、压力与X射线衍射峰、形貌变化之间内在的联系,分析了这些变化对金刚石合成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白云石内衬在高温高压后其主衍射峰(104)晶面的衍射角有一定的漂移,且压力分布不同,漂移角度也不同;形貌的变化是与温度、压力的分布相关的,随着不同区域的温度、压力的变化,白云石内衬由片状逐渐转变成颗粒状,这些变化意味着白
金刚石工具制造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采用混合热压方式能降低生产成本。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XRD)、显微影像仪、硬度计和扭力扳手等手段分析由于模具和工装设计不合理,致使混合热压变成单向热压对产品高频焊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配方(成分)相同的前提下,金属结合剂金刚石工具的致密度、硬度和高频钎焊强度基本呈现直线关系;混合热压变成单向使上下层过渡层致密度存在差异,从而引起焊接强度产生较大的波动,不利于批量
本文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冷等静压成形工艺对无压烧结金刚石锯片刀头性能的影响,得出了最佳的成形工艺条件。使用该工艺生产的金刚石锯片,在试切试验中使用性能良好。
在硬岩地层钻进使用扭力冲击器后,PDC钻头的寿命及钻速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基于ANSYS软件对PDC钻头在致密砂岩中钻进时的正常工况及不良工况进行了瞬态接触仿真分析,比较了各种工况下钻杆的扭转情况,发现在相同的钻压与扭矩作用下,加载扭转冲击后,钻杆柱的扭转角明显变小。扭转冲击降低了钻杆中储存的能量,极大地减轻了钻头的粘滑振动,改善了PDC钻头的工况。
制粒工艺是实现较大尺寸金刚石刀头高效自动冷压的重要环节,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我国金刚石工具行业在不断引进国外先进设备与技术的过程中,以制粒工艺为核心的自动冷压技术也得到普遍关注或应用,但在我国已经形成的技术体系中,简单引用此技术也会带来新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制粒工艺对材料氧含量以及抗弯强度、抗冲击强度等力学性能指标的影响,为行业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供新的思考。
高胎体钻头与传统钻头相比,寿命提高明显,而且还可与传统提高寿命的方法相结合使用,进一步提高钻头寿命。在深孔绳索取心钻进时,高胎体钻头可以发挥其优势,节约生产时间和成本。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几种高胎体金刚石钻头的优缺点找出了影响高胎体钻头寿命的关键因素,并作了进一步讨论与研究。
随着太阳能光伏产业蓬勃发展,超硬材料行业迅速跟进。由于固结金刚石线锯比游离式碳化硅切割效率高、低碳环保硅料便于回收,因此,有着更好的应用前景,将会逐渐淘汰钢丝游离式线锯。国内几家线材电镀设备生产企业在引进消化国外金刚石线电镀技术和装备基础上,不断提高电镀设备的技术性能,但是,在线检测、自动调整PH值等方面仍不够完善,没有配套镀液处理装置,工艺控制不稳定,距离国际先进水平仍有相当距离。文中简单介绍电
磨料磨具配方是由很多种成分组成,按照一般的试验方法需要做很多次试验,例如全面试验qs、正交设计n*q2,而均匀设计可以最少做q次试验。本文将铜粉、氧化锌和氧化铬作为变量制作金刚石磨料样块,运用均匀设计的多属性决策方法,定量地求得锋利度、耐磨性以及成本性的最佳配比方案。
本文综合运用扫描电镜、差热分析仪、万能材料试验机等手段,通过对钴的热物理性能、烧结特性、组织特点、烧结硬度、抗弯强度、致密化程度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阐述了钴在超硬材料工具烧结胎体中的作用机制、应用特性,并研究分析了其与Cu、Sn的配合应用特点。同时,简要对比了Co与Fe在应用中的差异,总结了钴的综合应用特点,提出了“以铁代钴”的技术发展路线。